科技新趨勢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經濟日報】《名家觀點》新零售…數據服務進駐量販業

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科技應用研究所副所長 戴凡真

潤泰集團願意賣掉中國大潤發股權令人意外,台商服務業退出大陸,代表台灣的人才和產品又少了市場。而對台灣的零售業來說,阿里巴巴進到量販產業,可能帶來破壞式的創新,未來也許會回頭衝擊台灣零售業的結構,必須關注「數據服務」進到量販帶來的改變。

阿里巴巴買下量販店股權是必然,在實體通路上,它已布局了超市、三C通路、購物中心,是要補上量販店的。如果還有下一步,應該是便利商店。不過,大陸的便利商店成熟度不像台灣,尚不成氣候,阿里巴巴現階段未必會有滿意的標的。

為什麼阿里巴巴會這麼布局?因為不同的實體通路代表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消費族群,量販店提供的是「家庭」的消費。阿里巴巴除了零售業,也布局其他領域,總之,它的最終目的是要掌握所有消費者的食、衣、住、行、育、樂所有消費。

有趣的是,阿里巴巴買下股權卻不更換原來的經營團隊,按照過去的模式,中國大潤發很強的團隊應該仍會照舊運作。我們也很關切大潤發的經營團隊會不會留下來,他們畢竟深耕大陸市場多年,經營服務業最難的,就是團隊必須進到市場,經過在地長時期的和消費者磨合。

如果經營團隊不換,那阿里巴巴會改變大潤發什麼?估計會引入它最核心的「數據服務」。

舉阿里巴巴改造銀泰百貨實例較易解釋,他們叫「上雲」,也就是上雲端的意思,從百貨公司本身的管理來說,進貨,廠商不必開進口單,上雲即可,不必人工驗貨;盤點,也在雲端。從消費者端來看,付款用第三方支付,發票直接存在消費者的帳戶。總之,一切作業都在雲端,業者清楚的掌握進銷貨情況;阿里巴巴則很清楚那個消費者消費了什麼。

台灣的零售業多數靠會員來認識消費者,如果不是會員,這個消費者從進到店裏消費走出去,店家可能對他仍一無所知。

網路上有人拿「京東和沃爾瑪」來類比「阿里和大潤發」,其實兩者不同。前者是經營通路,他們挑選貨品推介給消費者;阿里巴巴做的是數據服務,提供的是平台,平台不挑選貨品,由廠商直接面對消費者,面對消費者的是大潤發。

台灣零售業運用數據服務很是局限,大多把數據用在行銷上,這樣的認知和阿里巴巴差別很大,一旦認為數據只是行銷的一部分,企業不會進行大投資。也就是說,數據應用在本土發展,不會帶來翻天覆地的破壞,對市占影響很小。從另個角度看,大陸零售市場未來是世界一流的市場,台灣零售業進軍大陸已不如過去容易。

先前傳出阿里巴巴買量販店,以為會是買下較不具競爭力的歐尚股權,結果竟是買下具競爭力的大潤發,潤泰集團竟也捨得,的確令人意外。但這結果也說明一個事實,在大陸即將成為世界最大市場時,台灣的業者卻在撤退。大陸市場已是一流業者的天下,台灣未能與時俱進,已錯失隨市場成長而壯大的良機。但這不表示台商沒有機會了,過去台商像大潤發、百腦匯、達芙妮都曾經在大陸打下一片天。只是新一輪在大陸服務市場的競逐,我們的籌碼比以前少,也會比以前艱難。

原文刊登:106/11/21-經濟日報A03話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