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趨勢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經濟日報】《商業興觀點》新零售發威 科技幫大忙

商業發展研究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研究員 范慧宜

雙11購物節邁入第九年,年初馬雲喊出的新零售概念,無疑讓今年的雙11成為阿里巴巴的成果發表會。開始3分鐘交易額就突破人民幣百億元,單日成交額最終來到人民幣1,682億元,比去年成長近四成。支付寶最高每秒有25.6萬筆支付,是去年二倍,物流需消化的訂單量也來到8.12億。

傲人的成交量背後,有更多科技展現值得研究。例如,為了消化巨量訂單與物流,AI及數據分析是不可或缺的幫手。

阿里巴巴的合作夥伴百世集團引用了菜鳥網絡的商家數據資料,對每條物流路線的運量進行分析,進而分配最適宜的車輛數。

他們更藉AI分析過往雙11購物節的訂單資訊,判斷不同城市的熱銷產品種類及數量,提前把這些商品放在離消費者最近的倉庫。

此外,菜鳥網絡的倉儲機器人經AI優化後,能精確的前往商品貨架,取貨、搬運到配貨區,降低人員勞務外,更縮短物流配貨時間,這些都是善用AI進行數據分析的具體成果。

在線上線下整合方面,今年雙11在線上數據驅動實體場域的科技應用上有許多新的嘗試。除了應用數據優化進貨與人力配置的盒馬鮮生超市外,更有近60家傳統零售商結合科技互動的品牌快閃店和在農村擴展新零售的天貓小店。

品牌快閃店乍看和過往的實體行銷活動差異不大,只是加入許多新的科技元素,如:AR試妝、RFID感應商品資訊後前往線上商城等。但對傳統品牌來說,摻著科技元素的快閃店能帶來的不是業績,而是行銷效應與全新會員。

此外,阿里巴巴集團提供成熟的技術服務,導入門檻低,品牌自然買單。天貓小店則類似超商加盟,提供實體商家客製化的數據服務。透過分析淘寶和天貓的海量數據,阿里巴巴集團能告訴這些當地店家在這裡賣什麼最有賺頭。

雙11展示的不再只是傲人的成交額,更是阿里巴巴的科技力,還有他們服務電商、實體商家的能力。但這些新零售科技,最終仍會回到消費習慣面臨的挑戰。它們究竟只是一時噱頭,或是會讓全通路整合成為所有商家的標準配備。商務和科技的整合才剛開始,還有許多反覆試錯的過程需要磨合。

原文刊登:106/12/19-經濟日報B05經營管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