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趨勢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工商時報】《專家傳真》鞏固能源安全 邁向能源轉型之路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轉向復甦,帶動對能源需求跟著上揚;去年全球能源消費增長來到2.2%,創下2013年以來最高的增速。然而,起伏不定的國際油價及大宗商品價格,對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仰賴進口資源國家造成極大衝擊。在這之中,能源安全扮演的角色不僅是社會經濟活動的基礎,位階更具有國家安全戰略的制高性,各國也將能源安全議題視為承擔經濟與社會發展需求的重要基石。

基本上,能源安全屬於非傳統安全之一環,而這種本質上具有非軍事性、跨域性的安全威脅,對倚仗進口資源甚深的國家,不僅是無可忽視的議題,也是各國經濟永續成長的關鍵因素之一。儘管各國際組織包括歐盟、APEC或個別國家來說,對能源安全或聚焦於不同面向而有不同詮釋;惟整體來看,可概略劃分為維持波動最小化以平衡供需水準、提升使用效率以支撐經濟發展,以及追求環境友善以達成永續發展等三大構面,影響全球能源發展趨勢。

一方面,為防制溫室氣體導致的溫室效應造成氣候變遷,聯合國1994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以及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已做出不少努力,2016年生效的「巴黎協定」更加積極,要求締約國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攝氏1.5度到2度間,並訂定每5年減排目標,彰顯各國的決心。另一方面,遏阻碳排放上升的目標雖加速能源轉型,但低汙染的再生能源要能銜接傳統碳基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卻非一蹴可幾的工程。根據21世紀再生能源政策網(REN21)公布的報告指出,再生能源於2016年約可滿足全球24.5%的電力需求;然而,能源效率技術雖然具有高度減碳潛能,但發展緩慢,未來要擴大運用、部署仍有不小挑戰。此外,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的報告指出,未來人口增長與國際電動車熱潮等將帶來額外的能源需求,去年(2017)全球約有310萬輛電動車,但推估2030年將大幅成長至約1.25億輛,由此可知未來對用電需求與電網穩定性要求將更為注重。

回頭看看我國現況,根據經濟部能源局2017年能源統計年報的數據顯示,我國進口能源依存度高達98%,近幾年來均維持在此高峰不墜,顯示出我國缺乏各種初級能源,致使低能源自主性易受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影響的特性。如此一來,在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願景同時,如何妥善利用各種能源與推動能源轉型,成為我國當前極為重要的課題。

依我國新能源政策推動時程,2025年時國內既有核電廠均將除役,發電能源配比天然氣將自去年38.6%上升至50%,另燃煤與再生能源發電量將分占30%與20%。不過,在去核能、降低對燃煤依賴,以及轉型再生能源的三大目標之中,扮演最關鍵的銜接角色天然氣發電,卻已面臨供氣挑戰。依據能源局推估,2025年預估全國天然氣需求將達2,291萬公噸/年,較去年實際進口量增加近4成;惟現有天然氣接收站已不敷使用,如未能及時擴大建設相關基礎設施,對我國能源結構轉型與能源安全將帶來風險。與世界各國相比,我國能源安全面臨更加嚴峻的處境,各界應當正視潛在危機,共同為我國永續經濟發展奠定跨界合作標竿。

(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林鼎為)

原文刊登:107/9/7-工商時報/A6政經八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