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經濟日報】《商業興觀點》綠電投資成顯學

隨著2050淨零排放成為全球共識,主要國家與知名品牌相繼推出自身淨零排放的目標與相關政策,雖然離2050年還有近30年,但對產業來說,淨零轉型的壓力已迫在眉睫。

全球知名品牌,如蘋果已宣示在2030年整個供應鏈體系要達到碳中和,微軟、NIKE、星巴克、聯合利華、賓士汽車、達能等產業龍頭也相繼宣示2050年前達到淨零碳排目標。

身為全球供應鏈體系的台灣業者也不能置身事外,從半導體產業、紡織業、塑膠加工業、到金屬加工業等業者,面對業主要求的強大力道,只能正面迎戰,找尋適合自身的解決方案。

根據商研院調查,企業的淨零排放會以三個階段進行,首先會針對組織進行碳盤查,針對各排放源的狀況進行分析;進而透過能源管理提出因應方案,調整與優化組織內的能源使用狀況,降低組織整體的碳排放量;最後再透過碳抵換(Carbon offset)的措施來彌補技術的不足,達到組織碳中和的目標。

考慮到能源管理的難易度、方案執行的成效與目標達成率,現階段台灣大部分業者都優先選擇綠電的購買,來完成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

根據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的資料顯示,2022年到8月止,全台綠電憑證交易總量為538,544張,其中風力憑證的交易張數為439,127張,占整體的81.5%,而太陽能憑證的張數為99,282張,占整體的18.4%,其餘再生能源才占整體0.1%

從購買名單來看,電子業與金融業仍是市場上購買主力,但中小企業也開始積極布局。

根據商研院調查,中南部傳統製造業受限於資本規模不大,已開始進行水平或垂直串聯,結合眾人的力量,進行綠電的投資或購買。

例如,某金屬扣件大廠即聯合其他同業的資源,成立專業團隊以負責評估綠電相關投資與購買,並且協助業者進行淨零排放的轉型規畫。

此外,也有電力交易平台業者扮演居中串聯旳角色,一方面與工程總承攬(EPC)業者合作投入太陽能電廠的開發,另一方面則以比例銷售的方式,讓有需求的中小企業能依照自身的財務狀況與淨零轉型的需求進行認購,降低企業的財務與減碳的雙重壓力。

面對各國積極朝向淨零減碳或碳中和的方向前進,2050不再是一個靜態的時間座標,在各品牌與國際間組織陸續加速淨零減碳達成的時間,企業能夠進行調整的時間愈來愈緊縮。

面對全球產業淨零轉型的浪潮下,產業宜提早進行準備,面對未來可能面對的衝擊與挑戰。

(商業發展研究院國際數位商業研究所研究員 胥嘉政)

原文刊登:111/11/04-經濟日報/B5 經營管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