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工商時報】《商研良語》淨零趨勢逼境 鋼鐵業力求創新

隨著全球暖化問題愈見嚴肅,「2050年淨零碳排」成為全球政府的共同目標,國際間制訂碳稅、碳排放交易系統與減量目標等各式碳管理政策興起,2022年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提出的議題,擴及損失與損害機制的金融融資制度、反漂綠準則、碳交易及藍碳等,台灣產業從中可得到大方向的新啟示,進而調整對應永續經營的策略。

台灣以出口貿易為經濟命脈,勢必要與國際社會擁有一致的方向。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在2021年中華民國國家溫室氣體清冊報告,我國在溫室氣體排放占比裡,以二氧化碳為最大宗,約佔95.28%,其中以工業製程的能量燃料燃燒占製造來源的90.13%;再以部門分攤電力消費計算分類,其中鋼鐵產業的碳排放量約占工業總碳排放量的4成。

Global Energy Monitor調查,全球鋼鐵產業一年約產生30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將面臨相當大的減碳壓力。然而鋼鐵產業為國家經濟發展不可獲缺的關鍵性產業,也是生活中在食衣住行上的必需品。台灣環保要求高,結合過去數位轉型之良好基礎,鋼鐵業有機會成為永續的模範生,短期內或許因減碳而增加成本,但長期下來,產量效能可以更好,更甚者還能獲得額外好處。在目前政府的政策潮流帶動下,小至以屋頂建立太陽能板增加電力的來源,大致研發更新更節省能源及廢料的製程方式。

然而,過去的節能減碳的方式已不足以因應碳中和的計畫,隨著氣候變遷的情況越增激烈,越來越多鋼鐵公司務實地調整減碳策略,試著跳脫出傳統思維,導進智能數位、更高效及環保的煉製及循環經濟技術,來應對減碳行動中的資本、技術、資源的三大挑戰。

以台灣鋼鐵產業資本規模最大的中國鋼鐵公司(資本總額1,577億元)為例,目標明確在致力於永續發展ESG裡的E-「環境保護」,除了導入節能減碳技術使其低碳轉型外,並且在產線製程上開發也是相當積極不斷地實驗及創新,優化能源的使用與效率,改善能源產製與使用過程產生污染與操作等問題。

至於循環經濟部分,結合關係企業,如中宇環保和中鋼碳素,合作將廢棄物循環再製成高價值產品,也做好產品的碳強度調查,為2027年正式上路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機制衝擊愈做準備;若以剛落幕的世足賽來比喻,即是一位帶領著隊伍優先開球衝鋒的優秀前鋒。

這一場低碳運動的潮流不只是為了改善大環境及為了環保,分化單位為各家鋼鐵產業業者來說,減碳的任務也不是只圖利大財團,而是為全體帶來嶄新的改變。改變總是會帶來無限可能性的重生,如果在轉型的過程時就取得良好的優勢位置,對公司的各方面的永續發展將會帶來極大的助益。

如大成不銹鋼工業(資本總額202億元)也加入了這場團隊賽,除了企業本身淨零作為,更重要的是產業鏈的齊力減碳,才能在溫室氣體範疇三發揮功效。大企業一層層帶領著從中下游客戶,到整個鋼鐵產業,連結並加速供應鏈進行碳淨零轉型,在永續上互相合作,不是各自為政,讓台灣鋼鐵產業有著良好的改革創新,以期在永續議題中得到國際的認同。

(商業發展研究院南部院區研究員  張郁琳)

原文刊登:112/1/16-工商時報/A6名家評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