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經濟日報】《產業追蹤》填補世代數位落差 不能等

各種科技產品已經是現代社會生活裡的必需品,我們從各種電子產品以及網路服務中得到生活上的便利。沒有普及的網路或是應用科技的知識,則會造成社經乃至教育的城鄉落差,所以在科技和網路的應用中,常見各國有「數位平權彌補城鄉落差」的政策;而另外一種落差則是世代間的數位落差,但卻較少被各界所提及。

衛生福利部國健署針對高齡長者的生活能力制定「評估長者功能六大指標」,包括: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需要特別照顧,這些日常生活的能力,可以藉由各種數位科技來監測、甚至協助,但是,最需要數位科技來幫助日常生活的這個族群,卻對數位科技最陌生,也是最少使用,世代間的數位落差對高齡長者來說,影響的不是未來的社經地位,而是現在的生活品質。

談起如何提升銀髮族使用科技,社會大眾常先想起各種銀髮電腦/手機課,或者是使用者介面要字更大夠直覺,都是著眼於「彌補」銀髮族面對科技進展的力不從心,這些固然沒錯,但往往卻忽略了許多的「力不從心」,這些並非是靠教育或介面重新設計就可以彌補,各種銀髮電腦課已經上了20年,手機課也有十年,但根據我國各項數位媒介與裝置滲透率的調查數字,60歲以上的族群還是向來在排序的墊後,而且爬升速度極為緩慢。對於高齡科技應用的建議做法,需要跳脫「彌補力不從心」這樣的傳統觀點。

而跳脫傳統做法的第一步就是回到銀髮族群的生活環境重新思考;凡人皆不遺世獨存,誰無父母子女,大部分銀髮族的「力不從心」,是由其子女(或是其他親屬/照顧者)來「彌補」,也就是代為完成,而這些就可稱為銀髮族的「代理人」。

例如現在長者的身上多半配有穿戴式裝置,Apple Watch之類的產品,監控長者心跳與血壓,這些裝置是穿戴於長者身上,可是其購買者以及設定許多功能、接收其數據的卻常是這些代理人,業者在設計其功能及介面時,不能只想到銀髮族自己使用,卻忽略了真正的使用者,也就是這些代理人的需求。

傳統上我國對於銀髮族的需求研究,著重於長者本身的身心功能是否衰退以及其生活環境,但對於代理人的角色甚少研究。我國人口普查的平均每戶人口屢創新低,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2022年全國平均家戶人數為2.56人,足可見子女與高齡父母多半不同住一起,出於就業或就學的考慮而無法三代同堂,不僅是日常生活的問題,更是獨居老人的社會問題,所以代理人和其照顧對象間,存在許多「遠距」的日常照顧需求。若能用科技解決,發展相應的軟硬體以及服務,不但是全新商機,更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

如何藉由科技應用提高高齡族群的生活品質,必須擴大目標對象和範疇的思考,從傳統只注意高齡者本身的醫療和照護,擴大到高齡族群和其代理人間的日常生活、使用環境以及社會背景所交互產生的需求,這些需求更頻繁的是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服務,而不是醫療和長照體系的照護。

超高齡社會已是我國近在眉睫的現實問題,政策關注的對象應擴大,高齡議題的影響族群不僅是長者,也是其代理人,對於相關科技及產業發展的考慮才能更臻完善。

(商業發展研究院國際數位商業研究所所長 戴凡真)

原文刊登:112/3/26-經濟日報/A11產業追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