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趨勢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經濟日報】《商業興觀點》大數據分析 助攻新創研發

偶然瞥見Apple TV+根據新創WeWork真實事件改編的原創影集「新創玩家」,發現WeWork核心業務明明很傳統,就是租下空間重新隔間再分租出去,卻因創辦人亞當・諾伊曼(Adam Neumann)的執著與信念,堅信WeWork是科技創新的「社群」公司,為了改變世界而存在的,因此無論是一般員工、投資人、甚或是軟銀集團執行長孫正義,都被他極具感染力的信念與言談說服。

WeWork2019年獲得軟銀集團破百億美金的投資後,市值一度水漲船高,惜因創辦人衍生種種弊端,最後由軟銀接手進行改革。

故事說到這不禁讓人思考,專業創投到底如何檢視新創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是否具市場前瞻性?難道僅憑著「直覺」或「信心」來審視新創者極具感染力又滔滔不絕的BPBusiness Plan)簡報?

另外,新創本身該如何判斷研發中的產品或服務是否符合市場需要?是否關注到消費者真正在意的痛點,並提供能解決痛點的產品或服務,以持續獲得創投關注?若將思考層面擴及企業在產品或服務的創新時,發現考量點也頗類似,即是否能解決客戶痛點與符合市場需要。

其實,《財星》雜誌(Fortune1,000大企業,每年因新品上市失敗而造成的損失高達600億美元;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報導也指出,美國每年有30,000個新品問世,但拚了命存活下來的只剩10%。可見「選對」要研發什麼樣的產品,不是件容易的事。

商業發展研究院進行中的技術處「AIBI敏捷開發數據平台建置計畫」就是針對上述問題的聰明解法,以大數據及AI技術幫助業者能在產品研發早期就嗅到「對的」研發規格,進而加速縮短研發時間,推出「對的」產品。

該平台底層先根據業者需要大量蒐集如AmazonYouTube等交易及消費者正負評等的消費數據,再透過內建的AI搜尋引擎與NLP技術,秒蒐出以產品品項為單位的消費者痛點、需求、銷售與使用意見,以協助業者快速掌握使用者痛點與需求,精準分析客戶體驗並做出正確決策。

不過,平台最精華的技術其實是在頂層的AI預測分析模型,從產品規格的熱度、銷量與客戶評論做AI多維分析與預測,並依優先序推薦最具競爭力的產品規格,協助業者在研發階段即可從市場需求角度,實時洞察規格消長,「選對」要研發的產品規格,進而解決消費者痛點滿足需求,提升銷售潛力。

全球其實不乏數據應用在研發預測分析的案例,像以AZ疫苗聞名的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就是使用AI對大數據解碼,以更完整的了解癌症、代謝疾病等需要有效治療的疾病,進而確定創新藥物的新規格;著名獨角獸Airbnb在短短五年內利用大數據科學見證了43000%的超增長,拆解數據以更完整瞭解客戶看法,並用於研發新服務的決策。

對國內業者來說,或許是時候開始思考如何將大數據科學應用在預測分析了,特別是從最源頭的產品研發開始,以求更快跨進成功的一半!

(商業發展研究院國際數位商業研究所研究員 吳若瑩)

原文刊登:111/12/20-經濟日報/B5經營管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