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工商時報】《專家傳真》歡樂不斷電 -餐飲外送前景看俏

商研院數位創新系統服務中心主任范慧宜、典通公司研究員紀宜穎 

  2016年底UBEREATS上路宣告臺灣餐飲外送市場的戰國時期到來。自2012年空腹熊貓(FOODPANDA)引進臺灣後,一舉打破過去你我熟悉的達美樂、PIZZAHUT、便當、手搖杯飲料電話外送服務型態,各家外送服務紛紛推出APP點餐服務,外送點餐服務選擇類型更加多樣化。多數消費者雖然仍習慣以電話預定餐飲外送服務,但是FOODPANDA引進多元、便利的線上、手機訂餐服務成為主流,20162017年加入臺灣外送市場的UBEREATS和有無快送,也都相對應的提供線上訂餐服務。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資料顯示,2016年臺灣餐飲業營業額為4,394億元,其中外送市場約占5%,由此推估每年外送餐飲服務的商機約達220億元。2017年中國大陸網路外送服務市場規模增長速度雖然趨緩,但預計仍達2045.6億人民幣(約新台幣9,471億元),並且外送服務規模占整體餐飲市場比重持續上漲達5%,與臺灣經濟部統計處推估的比例相當。

  此外,UBEREATS2017年第四季的營收已經來到40億美元,代表餐飲外送服務已經占UBER整體業務收入約10%。福特汽車(FORD)甚至認為外送比薩等快遞服務,將會成為未來自動駕駛車的關鍵應用殺手級服務。即時通訊軟體LINE預估日本餐飲外送規模約4,000億日圓(約新台幣1,095.6億元),較2016年成長10%,因此在20177月宣布推出外送餐點服務,並認為餐飲外送市場規模可再擴大。

  無論是美國、日本、中國大陸或是臺灣,餐飲外送服務蓬勃發展原因除了歸功於網路、智慧型手機興起與普及外,主要都市人口密度密集、消費能力提升都扮演重要的推手。然而即使是外送服務最早、最盛行的美國,也約僅有6%的外送服務是透過電子商務形式完成,由此顯示,餐飲外送服務未來商機固然具有無限可能,但是進一步教育消費者與店家接受意願的路還很長。

餐飲外送市場固然發展可期,但是仍然有幾個問題有待克服:

一、國內適法性問題仍待解決

FOODPANDA雖已引進臺灣多年,且在全球超過47個以上國家營運;UBEREATS也在以美國為主的多個國家或城市提供服務,但臺灣法令規定經營宅配送餐服務皆必須登記為汽車貨運業,在相關法令尚未修法前,類似餐飲外送服務仍屬遊走法律邊緣。

二、店家接受度有待提升

部分店家經營模式仍習慣消費者電話訂餐、取餐,尤其臺灣許多傳統小吃業多屬小規模營業,對於新型態的外送餐飲服務接受度不高,因此說服店家願意採用平台或APP,且可能增購軟硬體、人力訓練成本,並接受平台抽成費用等作法,都是外送餐飲服務業者需要克服的難題。

三、外送餐點衛生及品質問題

稍具規模餐飲業者衛生條件普遍具一定水準,但平台業者能否成功扮演督導功能,由第三方單位協助衛生條件檢查公正性及消費者信任有待商議,再以如何維持餐點品質不因外送過程影響,甚至餐飲消費之後可能問題(如身體不適等),也是外送服務平台業者的另一個難題。

四、平台抽成比例認知差異

透過平台預定外送服務固然可以增加店家消費客群,但平台業者服務收費成數仍沒有明確規範,店家雖然可以將服務費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卻容易招致消費者的怨言,徒增困擾。因此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也有待平台業者與店家的進一步磨合。

   

原文刊登:107/4/20-工商時報/A6政經八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