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中國時報】《生活理財》內需悶經濟 周年慶業績增加恐是假象

每年第4季百貨周年慶、網購雙11陸續登場,連量販業也以購物節名義來湊熱鬧,通路商宣稱周年慶人潮、業績大噴發,說穿了是薪資「凍漲」下,消費者得強迫自己更精打細算,透過「計畫性消費」來省錢,才出現百貨周年慶首日人山人海的榮景,事實上,內需市場仍很「悶」。

何謂「計畫性消費」呢?簡單來說,當想購買日常生活所需的化妝品、電器、3C、服飾品等,以網路資訊掌握產品、市場與價格,消費者得到資訊後不一定馬上行動,反而是「理性地」按耐住購物慾望,等到通路商下全年最大打折時才伺機而動,而通路折扣往往第4季折扣最多,促使消費行為往後遞延。

因此,當百貨、通路或網購平台宣稱周年慶業績衝高,其實只是行銷手法所創造的「假象」,讓人容易淡忘前3季可能是「度小月」的經營。

台灣近年來經濟成長率呈2%、3%低速成長,不僅缺乏創新能量,經濟結構的轉型也沒有進展,無法有效拉抬薪資水準,服務業為主的內需市場顯得疲弱;根據經濟部統計顯示,很多街邊店承受不了房租壓力,又敵不過網購的消費趨勢,一家接一家倒閉,傳統夜市、商圈皆受到嚴重打擊,如果內需市場這麼暢旺,這些商店怎麼會倒得一塌糊塗?

不可否認,網購最大的優勢是有上百萬種商品,購物便宜、方便又有效率,因應網購平台近年整體大幅成長,百貨業者大幅提高餐飲、生活體驗的業種,提供社交、娛樂、體驗為主的公共空間,各有各的一片天。

網購平台要再增添成長動能,應該將影響力從網路世界,以創意延伸到實體生活,甚至好好運用空出的街邊店,例如,網路銷售鞋子也開實體街邊店,以提供試、玩、穿服務為主,喜歡就上網訂購送到家,擴大實體世界的影響力。

(本文由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科技應用研究所副所長戴凡真口述、記者洪凱音採訪整理)

原文刊登:107/10/15-中國時報/A7生活理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