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工商時報】《專家傳真》「科技賦能、餐飲革新」亞洲創投新寵兒

根據美國調研機構CB Insights發布數據,全球餐飲科技(Restaurant Tech)正逐步吸引機構投資人的目光,近五年創投案件由每年80件成長至130件,挹注的創投資金也由2.1億美元大幅成長至9.5億美元,尤其以亞洲先進城市的餐飲生產力革新最受到注目。

近年亞洲餐飲科技受到創投關注的領域約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結合多元支付工具及精準行銷的數位應用,帶動了中國大陸微信支付、台灣街口APP以及LINE PAY等服務的廣泛滲透。接著是結合各式行動科技及社群互動的餐飲外送服務,孵化了巨型外賣企業如中國大陸餓了麼、美團,以及日本夢之街創造委員會旗下的「出前館」等。最近期則是結合AI及智慧自動化機器人應用,鎖定亞洲勞動力不足及生產力不佳的餐飲業長期痛點,提供科技解決方案。

以日本為例,餐飲業長期被稱為三K產業(骯髒、辛苦、危險的產業),導致餐飲業平均離職率高達三成。再加上高齡少子化趨勢下勞動力短缺,整體餐飲業有效求人倍率達3.9倍(職缺數是求職人數的3.9倍),遠高於日本全職業平均的1.3倍,為餐飲業未來經營的致命性隱憂,因此各餐飲業者無不積極尋求科技解決方案。

如日本和食連鎖店領導業者Zensho控股旗下Sukiya餐廳,導入智慧音箱Amazon Alexa服務,消費者可在家中透過語音方式進行點餐及定位,簡化用餐繁忙時段的店員負擔。另一家牛丼專賣連鎖店吉野家控股,則引進了智慧辨識機械手臂「CORO」,做為清洗、傳送、整理合一的餐具清洗設備,推估可取代78%的人工作業。而高度生產線標準作業化的餐飲業典範「迴轉壽司」業態,則有壽司郎、藏壽司及HAMA壽司等領導業者,不斷引進新奇多元的店內智慧設施,在提供消費者更佳體驗的同時,也降低了食材廢棄率和員工勞動負擔。

日本之外,中國大陸餐飲業者也在豐沛的資本挹注下,引入智慧科技開創差異化服務。例如火鍋領導業者海底撈,與松下、用友、科大訊飛和阿里雲等科技企業達成合作協議,於2018年底在北京開設第一家智慧餐廳,以自主研發的IKMS系統(Intelligent Kitchen Management System)即時監控廚房整體的作業狀態,並結合與松下合資成立的公司「瀛海智能」研發的機械手臂,進行部分廚房作業。不但提升了上菜流程的效率、降低了20%的門店人力配置,也將食材監控於定溫的密閉空間中,因此被視為廚房自動化和食品安全升級的重要創新模式。

另外如電商巨頭阿里巴巴旗下「盒馬鮮生」實體門店,也於2018下半年開設機器人餐廳Robot. He,以輸送帶或行動機器人的方式,取代送菜、收桌、付款等人力作業,將新零售高度整合人工智慧與商業服務的模式推進到餐飲業中。而新創企業「飯美美」,則推出可冷藏和加熱的無人餐飲販賣機,取代勞動力日漸不足的外賣服務,已獲得724萬美元的創投融資。

創投資金的流向,往往做為產業變革預測的重要指標。例如所謂創投業「賽道」的選擇,即看好特定產業的未來成長,而鎖定相同領域的多家企業進行集中投資。此資本流動模式,除了在短期內帶動大量資金及人才板塊的挹注之外,也彰顯該產業可預期的革新與成長力道。觀察亞洲餐飲科技,已在投資機構的默默佈局下,點燃了科技變革的硝煙。

(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林慶原)

原文刊登:108/02/13-工商時報/A6政經八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