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經濟日報】《商業興觀點》外送平台 做大餐飲市場

2018年底起,路上開始出現掛著各大餐飲外送平台箱的機車滿街跑,有粉紅色、綠色等各品牌,2019年餐飲外送平台正式進入戰國時代。事實上,來自德商美食外送的Foodpanda、新加坡Honestbee和美國的Uber Eats都在2016年前就進軍台灣,餐飲外送市場為什麼到近年才開始爆發?

根據財政部財稅資料庫的資料,截至2018年底全台餐食業與飲料業的家數共計139,475家,其中餐食業占83.4%為大宗,近三年來,每年仍以3%~5%在成長,餐食業的成長率是3%~7%,飲料業的成長率是4%~9%,餐飲業的競爭程度相對較高,各家業者不僅要在產品差異化與創新下足功夫,也要學習從不同的通路爭取客源。

在外送平台興起之前,餐飲業的主要是靠內用與外帶,提供消費者滿意的餐點與服務,部分有能力的業者,最多再增加一、二個項目,如自己做外送或販售冷凍產品或周邊商品。隨著共享經濟與零工經濟的興起的話題,全球逐漸興起一波外送服務平台成立的浪潮,也讓餐飲業除提供上述服務項目外,也開始可利用外送服務平台的建置與管理,來提供餐點外送,平均業績可增加二成以上。

而最早進入台灣的是Foodpanda,緊接著各大平台紛紛搶進,其中,外送平台鏈結了餐飲業者、外送員、支付體系與消費者,對消費者而言,外送平台解決用餐範圍的限制,如以消費者為圓心半徑1公里的餐飲選擇,擴增至半徑5公里的餐飲選擇,同時也解決消費者外出用餐不便的問題。

外送平台增加餐飲業透過網路行銷與曝光的機會,也幫助更多消費者能認識自己,更讓業者降低對外送管理的風險,對外送員而言,外送平台更提供自由、可多賺外快的機會。

要支持外送服務,需要系統設計、店家加入、消費者習慣及多元支付。消費者在選擇餐點時,可依據需求、偏好等選擇餐點,進而透過多元支付的方式預先付款,店家收到已付款的訂單之後開始備餐,並等待外送員前來取餐,最後送到消費者的面前。

優質的送餐服務,有的能做到餐點送達時能讓餐點保持一定的美味,主要的技巧取決於製餐流程送餐時間的計算及送餐的工具或設備。

隨著時間演進,除技術外,對外送員送餐安全的保障及加入的店家會愈來愈多。當外送員愈多時,也將衍生出其他的外送服務,除熟食餐點外送,或許也增加半成品、食材、服務及代購外送等。

在此之前,政府對各項法令的更新應要與時俱進,才能防範各項爭議,也保障消費者權益及保護新創產業的發展。

(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副所長 李世珍)

原文刊登:109/07/14-經濟日報/ A15經營管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