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經濟日報】《產業追蹤》國旅拚復甦 須排除四路障

本土疫情重創觀光產業,交通部觀光局接連於20207月至10月實施「安心旅遊國旅振興方案」,及今年715日開跑的「悠遊國旅補助方案」,希望透過政策鼓勵國民旅遊,展現扮演穩定觀光旅遊產業發展的角色及決心。

觀光局今年81日公布2021年台灣旅遊狀況調查報告,2021年國人從事國內旅遊的比率為83.8%,較前一年的88.4%減少4.6%,相較於2019年疫情前91.1%水準,總體下滑7.3%,儘管如此,仍有超過八成的民眾每年至少從事一次國內旅行,顯見國人對於旅遊仍有相當程度的需求。

從國內旅遊的次數來看,2021年國人在國內旅遊總次數為12.6億旅次,較前一年減少11.85%,和2019年相比減少25%;每人每次平均旅遊支出相比於2019年的2,320元減少259元;國人國內旅遊總支出從2019年近4,000億元下降至20202,600億元,減少34%,可以看出近兩年因為疫情,無論是國人國內旅遊次數及旅遊支出皆顯著下降。儘管如此,隨著疫苗覆蓋率的提升,疫情逐漸趨緩,台灣亦快速接軌國際,走向「與病毒共存」的生活模式,下半年無論國內及出入境市場都可望迎來復甦曙光,對業者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

觀光產業的需求彈性大,屬於情緒性的購買行為,在疫情嚴峻下可以歸零,疫情趨緩加上節慶的加持,又形成報復性國旅浪潮。旅遊市場的大起大落,對於觀光產業也造成一些後遺症,尤其是旅館業、遊樂園等,商研院長期觀察產業,受到疫情的影響下,在內部經營遇到許多問題。

1.人力調節無法因應市場起伏:在疫情高峰生意慘淡之時,部分業者採取精簡人力的作法,但突如其來的報復性旅遊,一時之間湧入大量的遊客,就立刻面臨人力不足的問題,短期無法補足缺工,長期也擔心是否有足夠的營收來支撐投入的人事成本,讓業者進退兩難。

2.服務品質無法與時俱進:花蓮某飯店業者表示,今年67月的營業額相差近20倍,但人力結構沒有改變,影響服務品質的穩定性;再者,疫情需要安排更多人力強化衛生安全措施,如果沒有透過確實的內部教育訓練,形成知識傳承體系,對於維持服務品質是一大考驗。

3.硬體維護及修繕不足或延遲:營收短絀狀態之下,既定的修繕及汰換很可能無法按照預期排程進行,造成硬體設備老舊的問題,進而影響服務產品的提供。尤其是旅宿業,除外觀裝潢,各種公共設備的維護修繕需要定期檢修汰換,來維持住宿的舒適程度,滿足安全衛生的基本需求,尤其旅客感受度最高的房間設備及布巾備品汰換等,都需要透過定期提撥資金來因應。

4.著眼於短期需求難以思考永續議題:觀光是具有高敏感性與脆弱性的產業,容易受到外在環境變化而影響,包含國際情勢、氣候災害等,這次疫情對於全球旅遊市場產生全面性衝擊,業者面對的是生死存亡議題,短期如何因應成為疫情下的日常,多數業者缺乏長期永續思維,加上對未來仍有相當高的不確定性,成為傳統觀光業轉型停滯的主因。

在後疫情時代,什麼都不做就是扣分,因為外在環境及消費行為的改變不會停止,儘管波段式報復性旅遊及國家投入振興方案帶來國旅紅利,但觀光休閒產業的脆弱性,是業者必須直面思考的長遠議題,如何做好風險管理及準備,因應可能的突發狀況,時時關注產業發展趨勢,動態調整經營方式,才能在一波波的競合中勝出。

(商業發展研究院南部院區研究員 吳孟修) 

原文刊登:111/08/22-經濟日報/A11產業追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