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經濟日報】《產業追蹤》翻轉城鄉 培植青創新活力

根據內政部2022110日公布人口統計,台灣人口數已連續二年呈現負成長。針對總人口減少、高齡化與人口過度集中大都市的問題,行政院在2019年宣布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期望透過青年回鄉,帶入新血,推動地方產業轉型,如何扶植青年創新創業長遠發展,除政府提供的補助與輔導資源,商研院就過往輔導成果綜整三大關鍵因素,包括:結盟在地合作夥伴、穩健的資金基礎以及培養自身實戰力。

教育部青年署推動青年社區參與行動2.0 Changemaker計畫。(本報系資料庫)為積極鼓勵青年返鄉,政府提供各式的補助方案,例如:文化部的「青年村落行動計畫」、農委會「大專生迴游農村」、教育部「青年社區參與行動」、客委會「客庄地方創生移居及海外體驗見學計畫」等相關專案計畫,以提供青年創業發展的資金挹注,但特別注意的是,提供的補助及各項輔導資源也要懂得善用與規畫,若無法成功發展出獲利的商業模式,就很難站穩腳步。

被日本視為地方創生典範的青年創業家木下齊,在有關地方創生著作中指出,地方創生過程是所執行的事業計畫或公司經營,皆必須在「生財」與「獲利」為原則下進行,最好能與夥伴合資開創事業,創造盈餘才能建立良性循環。在《獻米給教宗的男人》一書中,主角高野誠鮮充滿衝勁的從建立自有品牌、招攬年輕人定居、開設直銷站大幅提升農家收入等,這個成功案例,值得台灣青年創業者學習。

商研院在長期協助青年返鄉輔導時發現,有超過五成青年順利發展自有品牌或者朝向創業發展,主要具備以下三大關鍵因素,能讓有心返鄉發展的青年,更能站穩腳步朝向永續發展,一、結盟在地合作夥伴,力量更強大:商研院輔導案例中,有來自高雄美濃從事在地農業升級的青年,為解決家鄉傳統農業面臨轉型窘境以及生產困境,透過成立農產品合作社,集結家鄉農民的力量,共同推廣在地農產品,且定期舉辦農業職能訓練,提升當地農民專業知識水平,讓當地農業能有所改善。

而來自台中東勢的青年為保存在地寶貴文化資產,運用在地資源積極推動藝術村聚落概念,將自身創業成功經驗分享其他青年返鄉創業者,提供地方創生諮詢以及空間進駐。

二、穩健的資金基礎,從中發展獲利模式:分析許多有意願返鄉發展的青年,原因大多來自家鄉產業支持及資金挹注或自身所累積的財富,較少從「0」開始起步,才能降低陣亡率,尤其遇到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許多青年辦理的工作坊、小旅行、展覽活動皆推動困難;商研院所輔導之案例中,有返鄉青年籌畫的餐廳建置計畫因疫情缺工缺料而面臨重重阻礙,在資金妥善運用之下,重新調整新的營運方向。由此可知,若無穩健的資金基礎支撐,光靠政府補助是絕對不足,並且須深入瞭解在地的市場機制以及消費者面貌,從中找到獲利模式才是致勝關鍵。

三、培養自身實戰力,多元合作累積人脈:返鄉青年本身具備專業技能,運用自身實戰力結合地方資源,打造具地方特色的創新創業。商研院輔導之案例中,來自新竹峨嵋的青年本身會演奏客家傳統八音,為深入推廣傳統技藝文化,不僅開設課程、結合傳統飲食,近年也受到許多單位邀請進行八音演出,並錄製八音專輯,成果豐碩。另外,來自苗栗本身具備法國藍帶烘培技術之青年,嚴選在地食材結合創意的視覺包裝設計,推出一系列在地專屬的甜點商品,並且與在地蔬食品牌、咖啡品牌合作推出聯名禮盒,透過合作累積在地人脈以外,也打造長期經營據點。

因應大環境快速變動,單打獨鬥難以前行,在創新創業的過程中,如何找尋到自身核心價值、獲利商業模式及有利的合作夥伴,才能朝向永續發展經營。

(商業發展研究院南部院區組長 林婉婷)

原文刊登:111/09/18-經濟日報/A11產業追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