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經濟日報】《產業追蹤》開創新局 建構品牌實力

面對後疫情時代,建構企業品牌力與創新是開創新局的重要策略。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王建彬院長建議,企業可採取五大策略因應,包括品牌活化、品牌國際化、服務流程創新、數位經營模式創新、通路創新等。基本精神仍基於「品牌」與「創新」兩大主軸。

在企業品牌建構的過程中,有兩個時期值得企業特別關注,一是「品牌新創」時期。在這個時期的品牌通常處於弱勢,如何找到有利的市場,透過品牌策略的建立,設立品牌的願景、理念、價值、個性與文化,在市場中找到定位並開展市場。

另一個品牌創新的時期是「品牌再造」。確實,市場正面臨著二代接班不易、Z世代消費行為轉變、數位轉型時代來臨,更有ESG、淨零碳排、SDGs等各種新興議題出現,消費者年齡老化也讓老牌企業需要在品牌中再次創新。老牌企業通常擁有一群老員工,用標準化的作業流程服務著忠實的老客戶們,通常也能獲得老客戶們的青睞,但年輕族群卻不願意消費了,這時候企業品牌創新議題必定再次出現。

需要處理的議題是思考新的價值觀及願景,接著再次訂定新的品牌策略並且建構打入年輕或是新興市場的商業模式,最後實際執行品牌傳播打造企業新的品牌力。

而企業創新需要創新人才的底蘊,不管新創企業還是老企業轉型再造,企業創新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尤其面對疫後時代的來臨,各個產業都受到一定的衝擊。有些環境的變動造就了新的消費市場,或是以前本來廣大的市場開始逐漸消失。企業因應衝擊的「韌性」該如何建立,筆者認為「人才培育」是值得投資的一項策略。

而人才來源可分兩類,分別是「外部人才的招攬」及「企業內部人才的培訓」。近來哈佛商業評論指出,高等教育界正在進行一場「工作整合學習」(Work Integrated LearningWIL)的改變。WIL包含實習、創業、社區服務學習、學徒制等,主要核心就是希望縮短「學用落差」,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也與政府及企業共同推出許多企業實習或就業媒合方案,甚至規劃「產業出題、人才解題」等相關計畫,就是希望企業投入人才培育的投資循環,讓企業面臨的問題也能跟學術接軌,讓研究人員或教授帶著學生實際解決企業困境,並進入就業市場,達到外部新鮮人才能夠快速精準接軌企業目的。

另一部分,「企業內部人才的培訓」可以說是企業轉型最有效的做法之一,企業內部人才基本上已經了解自己組織內部的現狀,我們可以透過對同仁進行「工作豐富化」(job enrichment)來給予員工較多機會以參與規劃、組織及創新,另外,企業也可以施行「工作擴大化」(job enlargement),例如:組織內部輪調,促進同仁增進不同專業領域知能。當然,辦理企業內部的教育訓練也是個十分有效的解決作法。除了強化企業內部的數位技能與創新思維之外,商研院數位創新人才研究所就有提供企業包班服務,課程種類多元,能夠針對企業內部員工規劃相關人才轉型培訓,並以案例說明強化企業員工對外部變局的認知,更是因應市場快速變化至關重要的做法。

面臨後疫情時代,台灣的企業要持續生存,建立企業「品牌」與「創新」的連結,透過數位創新人才的培育著手,企業方能在這變動的市場中擁有韌性並且永續發展。

 

(商業發展研究院數位創新人才研究所研究員 陳永軒)

原文刊登:112/2/19-經濟日報/A11 產業追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