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趨勢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經濟日報】《商業興觀點》科學園區轉型 扮區域產經中樞

探索科學園區與區域經濟發展之互動過程,因區域經濟上「比較優勢」及「規模經濟」的差異而造就產業發展,創造出外溢的就業機會而吸引人口聚集,再透過多樣性的生產效率及產業行為之再發展,形成具備循環性區域經濟體。

台灣自上世紀陸續設立科學園區的宗旨,乃引進高科技工業與科技人才,塑造高品質研發工作、生活與休閒於區域化環境,以平衡區域發展及促進產業升級。

首先,設立於1979年的新竹科學園區(竹科),為台灣第一個科學工業園區,下轄六個園區,附近有陽明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及工業技術研究院等學術與研究機構,進駐產業完整,發展最為成熟。

再者,南部科學園區(南科)設立於1995年,設為兩園區,現已建構完整的光電、半導體、生技及精密機械產業聚落,並積極發展綠能、低碳及醫療器材等產業。

第三是設立於2002年的中部科學園區(中科),業已設有五園區,主要產業以光電、精密機械、半導體產業為主。

科學工業園區不僅成為台灣科技發展的重要指標,其經驗累積形成的示範效果與技術擴散,不僅調整產業結構及維繫經濟繁榮,亦讓台灣在全球高科技產業鏈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北、中、南三大核心園區所形成的高科技產業創新走廊,更有利於加速推動台灣成為全球創新研發中心。

然而,科學園區的設置成為區域經濟及產業聚落的重要推手,為避免科學園區在「量」上不當擴充的困境,導入創新思維以維繫區域內產業聚落競爭力,科學園區在產業聚落、區域經濟、府際關係等「質」的轉型與定位,成為產官學研各界亟待思索的課題。

科學園區管理機構隸屬中央部會,但科學園區內的環境保護、都市計畫、建築管理等相關證照之審查仍屬於地方自治事項,科學園區管理局與區域之縣市政府互不隸屬難免有協調困境。

科學園區在地化策略,成為活絡地方產經發展之重要政策工具,利用巨大都市與規模經濟所產生的聚集效果,提升都會地區在全球化中的競爭地位,亦顯示地方政府的經濟機能不僅限於「治理」,亦要兼顧「經營」。

尤甚,園區在地區扮演重要區域經濟的重要管理質能,區域的都市生活支持系統向消費地景轉型,並且為園區移居者的勞動力再生產而服務。

因此,我認為先釐清科學園區究竟是中央抑或區域治理的範疇,使科學園區委外或交由地方政府管理具備政策可行性,應當可賦予園區管理局更多區域經濟總體產經中樞的職能,成為縣市政府經發局之外,園區管理局未來能扮演另一個產經智庫以及政策規畫的角色,才為質的轉型與定位。

(商業發展研究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研究員 林士清)
原文刊登:112/7/4-經濟日報/B5經營管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