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發展研究院 商業人才發展研究所 副所長 李世珍
近年來,零售與餐飲業者國際化的腳步愈來愈快速,尤其是在中國大陸(零售、餐飲業)與東南亞(餐飲業)的市場,主要的拓展動機在於看好當地市場的發展規模,及建立國際化的形象與商譽。根據商業發展研究院於2011年針對連鎖業者的調查,依1,574業者的回答,業者最有興趣進軍的市場,分別為中國大陸、東南亞、及日韓。
談到零售業進軍中國大陸大致上可分為三個時期:廠商未報備期、開放入主期、投資爆炸期。在廠商未報備期主要以臺商或外商以收購中國大陸虧損連連的在地業者,或以當地親友的名義成立公司。2004年中國大陸在取消外商投資零售業的股權、地域和數量限制後,外商才開始全面進入,直到近年來的投資爆炸期,業者一窩蜂的進入,開始面臨到加盟擴充、圈地搶店、租金上漲、人工成本與通路成本費增加。
臺灣零售業者於中國大陸之發展
臺灣的零售業者,自1990年起,紛紛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其中知名的業者如表 1所示,營業項目包括茶、眼鏡、玉石、童裝、美容、食品、烘焙、內衣、女鞋、生活用品、百貨、超市…等。這些業者在默默經營的過程,箇中辛酸,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有的從製造端延伸到零售端,有的則是從零售端發展到製造端,共通的部分,他們都逐步在市場上成功打響了自有的品牌。然而,等到發展的規模到一定程度之後,有些業者開始發現他們在成長上遇到了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