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行銷術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經濟日報】《商業興觀點》多元照護 借鑑英國經驗

商發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健康照護組研究員 黃毓瑩

英國醫界今年十分動盪不安。4月時,初級醫師因過勞問題走上街頭罷工,再往前一點的2月,300名全科醫生(GPs)代表在英國醫學會投票施壓政府,要求國民健康服務制度(National Health Services, NHS)重新簽訂合約,拒絕為居家護理機構(Care Home)的住院老人提供醫療服務。

這些問題源於基層醫生當前的工作量已經無法滿足居家護理老人的需求。

居家護理老人健康情況非常複雜,許多老人患有兩種以上慢性病,平均每人每天需要九種藥物治療疾病。

Care Quality Commission在2012年的調查發現,80%的居家護理老人沒有享受到GPs按規定執行的服務量,GPs難以有充足的時間執行。

此外,為了節省醫療經費,許多實際上非常嚴重的病人,被從醫院挪到了家庭和社區,而這些病人其實是應該待在醫院。

歐美國家早在1960年代就提出「在地老化」,逐漸由機構式照護轉為居家式及社區式的照護,因此目前歐美國家的居家護理大多分布於社區中,較少醫院具備有居家護理服務部門。

20年前,英國取消了醫院長期護理床位,需要長期護理的患者必須回到家庭,在社區和家裡接受長期護理服務,居家護理機構就是這些老人的避難所,由全科醫師擔任基層醫療的把關人。

然而,英國的老齡化趨勢嚴重,醫療服務供不應求,全科醫生無力承擔更多的工作量,加之全科醫生的數量逐漸減少,供不應求的狀況日趨惡劣。

目前台灣面臨的問題其實不比英國少。高齡人口成長快速、健保體制帶來醫療體系加速崩壞、長照政策轉向在地老化,這三大因素都是台灣與英國相同之處,可以預期再過不久,英國面臨的困境將在台灣上演。

目前醫院偏往急重症發展的照護方向又再加上「在地老化」照顧需求,勢難有足夠的照護人力能同時滿足。

國際己有許多新興的社區照護模式興起,以更積極、更具創造性的方式追求成本更低的醫療環境,我國必須加速建構社區多元型態照護模式,並儘速借鑑國際經驗減少虛耗的時間。

 

原文刊登:經濟日報A16經營管理-105年7月26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