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行銷術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天下雜誌】日本災後創生 不打悲情牌

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徐重仁

七月初,尼伯特颱風在台東帶來嚴重災情,農業受創、房屋破損,帶來很多損失。 這時候,全民要盡力幫忙,重振城鎮,這也和地方創生有關係。尤其台灣風災、地震多,如何化危機為轉機,相當重要。 鄰近的國家日本也災害頻傳,從一九九五年的阪神.淡路地震、二○一一年的三一一地震,到年初的熊本地震都是。 面對災害,日本怎麼做到不只讓地方短期重建,也帶動長期的地方創生? 短期來看,必須讓居民盡快恢復原來的生活,從食衣住行到工作,都必須好好安排。 這樣的「緊急性」,是災難後的地方創生和其他類型的地方創生(例如因祭典、藝術活動或運動賽事帶動的地方創生),最不一樣的地方。 這時,不只是靠政府,各行各業也能提供幫助。

災後重建不只是捐錢

例如,五年前,三一一地震後,日本的黑貓宅急便公司發揮既有特色,派了許多運輸車到東北運送物資,為當地帶來幫助。 各公司在災後可以思考自己的角色,以及當地居民的需求,看能如何帶來幫助。但台灣常只是單向地捐錢、寄物資,我想日本的做法值得學習。 下一步,還要趕快讓當地居民恢復生計。否則災後工廠損毀、民眾沒有工作,還可能得離開家鄉,到不熟悉的地方謀生,這反而增加民眾的生活壓力。 但怎麼做?我認為重要的是要創造「參與感」,而不只是募資而已,而且做法有很多種。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家醬油公司的重建。災後,醬油公司的設備毀損,公司透過網路募集資金,只要民眾小額捐款,日後就可兌換到當地製作的醬料、醬油,這樣的做法有助於地方恢復生計。 在日本仙台的松島海岸有座福浦橋,在三一一地震受損,在台灣日月潭觀光業者募資之下順利重建,橋邊設有紀念說明板,寫著「日本台灣友情橋」,這能讓民眾知道自己的捐款投入什麼建設,更有共鳴。  此外,日本還曾有座美術館發起重建拼圖的活動。民眾在捐錢後,可得到一塊拼圖,並可到當地將拼圖補上。這個做法為當地帶來人潮,他們吃、住的消費也振興經濟。 在物資以外,也要為地方注入活力和希望。三一一地震後,日本音樂界人士製作了一首帶來力量的歌曲《花開花》,在日本人人傳頌,這對當地居民有精神上的鼓勵,也讓全國能同理、上下一心。

長期創生才有效

長期而言,地方創生必須由政府、企業與民眾共同努力,融合在地化的產業特色,創造差異和競爭優勢,並帶動長期的就業機會。 日本神戶市便是一例。一九九五年阪神.淡路大地震後,神戶市新長田地區遭到嚴重破壞。為了復甦商圈,地方共同推出「鐵人二十八號」建設計劃。以當地漫畫家橫山光輝筆下的「鐵人」為概念,在商店街入口,打造十八公尺高的機器人模型。 且為了融入主題情境,周邊的警察局改名為「鐵人二十八號派出所」,路上街燈則呼應頭盔造型。整個建設計劃,為商店街及周邊產業創造上百億日圓的經濟效果。 不只是重建,還要懂得宣傳在地特色。例如,三一一地震後,災區之一的宮城縣積極復興當地的礦工業、水產業、農業及觀光業,日本政府還透過電視劇《小海女》與《八重之櫻》力推東北觀光。 因此,災難過後不只是光想怎麼辦,而是要想,我們能做什麼,很多事情若仔細思考,就能有很大的改變。

台灣桃米社區典範

在台灣也有災後地方創生的案例。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地震重創台灣,我還記得當時許多房屋倒塌、道路斷裂,狀況慘烈。 位在震央南投縣埔里鎮的桃米社區有六成房子全倒或半倒。為了重振地方,居民在社區營造團體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帶領下團結一心,以青蛙和紙教堂重振地方。 因當地的草湳濕地生態資源豐富,孕育了超過十五種以上的蛙類。當地居民學習成為解說員,為遊客導覽,這也創造了二十倍的經濟產值。 從日本移來的紙教堂(Paper Dome)也成為桃米社區的地標。它原先在日本阪神大地震後建立,當時建築師坂茂走訪滿目瘡痍的災區後,運用輕量化、組裝迅速的材質,興建紙建築。 ○五年,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則將紙教堂從日本引入台灣,作為台灣和日本地震社區重建的交流平台,也成功帶動地方觀光。 這些都是災後地方創生可參考的方式。災難什麼時候發生,我們都不知道,但我想,只要遇到災害,就該是全民運動,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重振地方。 這次台東風災,我們就可思考能創造什麼樣的事件或活動,獲得外地關注,並能讓民眾盡一份心力,幫助台東振興。

 

原文刊登:天下雜誌604期105-8-1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