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工商時報】從食安,看教育

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徐重仁

近幾年,台灣食安事件頻傳,我認為,是該好好檢討與省思的時候。除了企業要有企業理念、經營者要有良心外,教育消費者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回歸誠信與重視生活教育,從源頭喚醒民眾對食安意識。

黑心企業追求利潤過於離譜,食安才會不斷地發生,以企業永續經營觀念來看,實在不該這麼做。企業應該要有企業理念,不斷強調且確實實踐。像日本很多企業都很認真落實企業理念,台灣卻發生這樣黑心企業,或許是理念有所偏差了。

很多百年企業,不願做的很大,就像日本一間蒟蒻工廠,認為只要合理利潤,專注本業,也不用無限地擴張。反觀現在很多公司追求營收、獲利成長的那種壓力,容易迷思。

雖然企業經營當然要獲利,但也要回饋社會,所謂取之社會,用之社會,企業本身要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社會大眾的認同。經營企業,不能只談硬體設備上的安全檢查,這一切都是徒然,回到原點,還是企業的良心經營。

企業要怎麼做,基本的理念佷重要,若經營者一味地降低成本、追求高利潤,或是昧著良心去經營,都是行不通。一個有良心的企業,會擔負起品質經營、經營者責任及顧客第一的理念,營造出應有的企業文化,建立成一個安全、安心的企業。通過認證只是加分,重要的是企業理念的要求。

除了企業理念外,消費者這端也需要教育。有些消費者看到商品出現一點點瑕疵、一些添加劑,就找媒體爆料,要老闆、要經營者站出來。但,全世界其實有很多食品放了防腐劑、保存劑,日本食品就相當普遍,主要在於日本過去也曾發生多起食安事件,大都因食物保存不當,引起食安糾紛,也因此引發製造商相當緊張,所以就放了防腐劑、保存劑之類的東西,直至現在,很多商品也都有在法定規定的範圍內添加食品添加劑。

此外,有機、自然栽培、無毒,這些商品都不一樣,不能混為一談,應該想辦法讓台灣消費者有認識與知的權利,這跟教育有關。反觀日本,許多節目會教民眾如何維持健康生活,如何辨別商品,運用圖像說明,淺顯易懂,即使不懂的人,看了也會懂。

日本NHK就像是台灣的公共電視,影響力很大,常會根據消費者關心的議題,做深度解說,就像吃蔬菜、水果,強調要當季才能便宜又好吃。但,台灣消費者知道什麼食材是「當季」的嗎?媒體更應該扮演關鍵角色,透過媒體宣導,以節目、短片等方式持續教育消費者瞭解食材、重視食安,絕對具有潛移默化的效果。

就像之前電視報導市售很多的蘋果醋,其實成分沒有那麼純。試想,一瓶果汁飲料若只賣10元,以成本來看,根本不可能有真正果汁成分呀,而一瓶醋500C.C.,可能成本就要200元,怎麼可能只賣20元。但,廠商混淆,消費者也信,就會引起食安糾紛。而這一切,還是得回歸到「教育」,導正觀念才行。

大家現在生活的型態改變了,我自己會作菜,從日本買一些醬料回來,運用這些醬料,再去決定買什麼食材回來,像是麻婆豆腐醬,就會去搭配碎肉,這是以一個像是在餐廳吃飯的概念去作菜,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教育。就像現在吃火鍋,可以不用熬大骨高湯,很多超市都有賣,是一種生活型態轉變的教育。

同樣地,若之前的蘋果醋事件,有電視節目專家教人如何做,消費者就可以了解,才不會買錯,這也是一種教育。世界在變化,社會的生活型態在改變,很多事情需要重新教育。

唯有教育,才能有效杜絕食安問題。我也從食安,看到教育的重要性。就像我常提到清掃這件事,看到很多例子,因為來參加清掃活動,改變了生活習慣,有些小孩來掃廁所後,對於很多事也沒那麼害怕了,回家也會自然而然地整理整頓好自己的事。掃廁所,是一個生活教育,應該要多去體驗才行。

小孩是看父母親的背影長大的,這是一種教育,不管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唯有從教育做起,才能教人辨是非,不盲從。

原文刊登於工商時報,103年12月09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