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工商時報】學校經營可學習企業經營

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徐重仁

由於少子化的來臨,學生愈來愈少,10年之後預計將有10萬個老師可能面臨沒有工作的危機。未來,學校空間的再利用,老師的出路,學生的素質,都將衝擊、考驗現在整個的教育制度及學校的經營思維。

上個月,我去南部一所大學演講,有將近400位學生前來聽講。我明顯感受到學生的懶散,因為,當天來聽講的學生,有些遲到,而且大剌剌的從講台前面走過,無視台上有演講者;有些學生更是大方地睡覺,我只好很用力地說,大學生是黃金時期,應該要好好準備,去企業不是只是去學習,而是要有實戰才行…。

但無論我說什麼,學生睡覺還是睡覺,讓講課的人很無奈,相信若遇到這樣情形的老師,應該也很無力感,不知如何讓這群學生上進。少子化時代,家長可能對子女過於關愛,加上大學如過於偏重學術研究,導致很多學生空有文憑,卻無一技之長,我對他們的未來感到憂心。

面對少子化的趨勢,及教育制度的僵化,可以遇見的是,未來我們的學生跟全世界人才角逐,競爭力變弱、老師出路有問題、學校可能多出閒置空間。因此,學校經營若不採取企業經營的方式,可能無法生存下去。

我認為有幾種方式可以來思考,第一、大學間的合併,當然這有技術上的問題,需要有關單位協助與克服。第二、跟企業共同經營事業,這似乎是行得通的想法,學校若有研發出的產品,交由合作的企業銷售,就有收入。外國就有這樣的例子,學校就是企業的研發單位。

第三、學校變成一個企業培育人才的訓練中心。第四、企業收購學校,成立育才機構,自行培育人才、研發產品。第五、大學老師可以移轉到業界,要有專業接班人的思維,不能只是公務人員的心態;或是轉到其它教學場域,如境外授課。

此外,以一個企業角度的觀點,應積極活化學校的閒置空間。像美國史丹佛大學周遭的土地就租給商場,學校收租金。台灣南部也有學校把多餘的空間改成老人院,日本更有把老人院跟育幼院蓋在一起,增添生命活力;也有學校化身為文創的工作室,像是政大城區部,就有個創立方,而大陸也曾有軍區跟商業活動連結在一起,未來台灣可能也有機會這樣做。

不管學校的空間要如何運用,是作研究中心,還是活化,或是與商場連結在一起,都得回歸教育的本質,尤其重拾對技職的學習與重視。我認為,讀書不能只看學校好壞,一定要有一技之長。例如日本知名角川集團在台灣設立動漫學院,未來將陸續在亞洲設立動畫學校,推廣日本引以為傲的動漫創作技術和課程;漫畫學校的角川書店,年輕人可以去學習作畫,成為一個漫畫家。

日本40~50歲的上班族,若要照顧生病的父母,不僅負擔沉重,心中壓力也大,一旦外勞不做了,那可能必須辭職回家照顧。台灣未來也會面臨這個壓力。因此技職教育,可以設計照護的課程,訓練照護員,才能去彌補未來沒有外勞看護的環境。

再看看中國,他們也很重視技職教育,尤其對廚師的訓練,近幾年來,更是全力推動,因為中國看到,泰國廚師賺的料理錢比外勞高很多,一技在身,行遍天下。

我所看到的台灣,現在每個人幾乎都是大學生,卻不一定都有一技之長。將來社會形形色色,不可能大家就只想當偉大的角色。我們最怕小孩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這對台灣社會未來發展絕對是扣分。

此外,現在家長讓學生上很多才藝課,但未來用的到的不多,不如真實體驗,去7-ELEVEN、星巴克打工,去體驗工作的種種辛勞,經過實戰,會有不同的看法。

日本DUSKIN會安排學生去除蟲,挨家挨戶去敲門,找到有人願意給他掃廁所,過程相當辛苦,但若能通過考驗,成果相信是甜美;此外,生活體驗很重要,有學校就讓學生看西遊記去演各種角色,不再只是看,而是親身去演,是一種體驗,惟有真實的體驗才有感。這些都是教育的一環。

原文刊登於工商時報,104年01月13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