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工商時報】兩岸經濟合作 對中小企業的效益

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徐重仁

近年台灣服務業占GDP比重超過70%,就業人數已達到總就業人數的6成,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可言喻。服務業的特性與在地市場的需求有密切的關係,內需市場的大小對服務業的發展上有很大的影響;我國的服務業發展較早,也相當具有特色,但因受限內需市場規模較小,因此一直無法形成享譽國際的服務品牌或是區域品牌。

意識到台灣服務業所面臨的發展性問題,政府相關單位和業者無不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希望透過擴大市場範圍來發展台灣服務業品牌。不過服務業在國際化的過程中,常因為語言、對各地消費趨勢以及相關法令規範的不熟悉等因素,增添業者在國際化上的困難度。大型企業因為本身的資源與人才充足,或許還有一定國際化的能量,而廣大的中小企業業者普遍本身資源不足,如何選定適宜的市場發展其國際化,將是一個關乎其企業發展之關鍵議題。

因為有共同的語言、文化,中國大陸提供我國中小企業一個絕佳的發展場域,中小企業在與當地合作廠商的溝通上、與消費者的瞭解上,都較其他國家來得容易,因此有相當多的中小型台商在台灣本來沒有太多知名度、或甚至沒有任何名聲,因為在中國大陸市場發展與歷練,反倒成為知名的品牌,進而跨越至其他國家發展。如烘焙麵包的宜芝多、克莉絲汀、85度C;鞋類服飾的達芙妮集團、阿瘦皮鞋;女性內衣品牌歐迪芬;兒童用品麗嬰房、巴布豆;電器製造與銷售的艾美特;洗滌用品的象王;以及餐飲的快樂檸檬、天福名茶、都可茶飲、日出茶太、永和豆漿等等,上述的業者,都是中小型業者透過兩岸市場的合作,逐步發展成兩岸知名的品牌。由於台商在相關領域的專業與服務細緻度均優於中國大陸本地業者,因此不但可以利用中國大陸的消費市場發展台商的自有品牌,也可以利用中國大陸與台灣截然不同的市場特性,強化其經營能耐,為後續發展世界其他大規模市場預作準備,因此對台灣中小型業者而言,中國大陸是進行國際化中非常重要的拓展據點。

對台商而言,中國大陸市場是台商在國際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市場,也是中小型台商建立自我品牌的一個契機;對中國大陸而言,台商又何嘗不是提升其產業發展與人民生活水準的推手。尤其近年來中國大陸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產業發展重點已漸由製造業轉變為製造與服務並重;不論中國大陸未來是要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或是在積極推動城鎮化,其實都與商業及服務業的發展密切相關,中國大陸本身的服務業因為以往市場開放程度不深,發展進程較慢,而台商在中國大陸的發展正好可以補足中國大陸發展服務業上之所需,因此兩岸經濟合作對兩岸經濟發展可說是互蒙其利。

兩岸政府因為正視到彼此經濟互補、共謀發展的關係,因此自2008年起,兩岸就著手從制度面開始完善兩岸經濟的合作架構,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並陸續簽署後續相關協議。此外ECFA協議中還規劃成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並於該委員會下設各項工作小組,負責處理ECFA協議相關事宜與兩岸經濟合作上所可能面臨的各項問題。就從中小型業者的角度來看,皆相當樂見兩岸在經濟合作上的發展,尤其制度化的合作發展不但可以提供中小型業者發展空間,亦可以保障業者權益,因此,我期待「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的運作能夠具體解決兩岸業者在經營企業上面臨的問題,讓中小業者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

原文刊登於工商時報,104年01月29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