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工商時報】韓國東大門的創新之路

商業發展研究院 商業發展與政策研究所 研究員 謝佩玲

韓國首爾市東大門服飾商圈目前一天平均營業額超過新台幣12.3億元,一天在此的流動人口更是上百萬名,其中還包括外國觀光客數千名。東大門的成功使得在紡織與服裝產業也曾蜚聲亞洲的台灣希望起而仿效,復興過去的榮景。然而,東大門今日的成功除了來自完整的產業群聚外,還有許多包括空間活化、交通規劃,以及與時俱進的轉型策略等各種配套做法,值得我國思考。

其實,東大門以快速、流行而聞名的批發與零售服裝產業也曾沒落過。東大門的興起可追溯至1905年,該地除了有城門古蹟外,原來也是一處傳統雜貨市場。1970年後東大門逐漸形成服裝的批發與零售市場,因而當地周圍原先曾群聚一些車縫產業。但隨著中國大陸等地低成本的磁吸影響,設備廠商紛紛外移,車縫工也不易召募,導致其產業競爭力下滑。

為因應上述困境並整合生產供應鏈,由韓國知識經濟部、首爾市政府與負責產業群聚的管理部門「韓國產業團地公團」(KICOX)合作成立了Dongdaemun Fashion Biz Center,以振興當地的服裝產業。東大門服裝產業由於上下游皆群聚於此,包括設計、布料與配件、加工到通路,因此可以快速完成成品並測試市場反應,再根據市場反應加以調整設計與生產策略,如此以少量多樣為特色的生態鏈不僅更具效率,也滋養許多年輕設計師。

事實上,還曾有一段時間由於東大門小型業者之間過度競爭,以及中國產品的低價衝擊,難免也出現供給過剩的情形,加上隨景氣波動使得主要買家的消費力有起伏不定的情況,使東大門的服裝產業面臨營運的潛在危機。

經歷長時間蒐集民眾意見以及進行各方諮詢之後,韓國政府決定將東大門導向商場、設計產業、文化展演空間與綠地公園的複合發展型態,讓東大門轉變為兼具民眾休憩、文化與消費體驗的複合空間角色,最後建設了東大門設計廣場(DPP)。DPP不僅新增消費者體驗功能與空間,還增加為了培育本土設計師而建的育成設計中心,以及依設計師展示、服飾商與消費者了解最新流行趨勢需求而設的展演會議廳。

此外,東大門便利的交通系統也是該地服裝產業成功發展的關鍵之一。東大門同時匯聚了首爾都心的主要道路及4條地鐵路線和29條公車路線。東大門還為外國人提供方便的服務,例如設置遊客中心、貨幣兌換櫃檯和精通外語的工作人員。而批發與零售等不同類型的商場也會配合其客群,開放更彈性的營業時間。

細究東大門受消費者與遊客青睞的原因,可知背後隱含了考量趨勢與客群需求而做的創新,以及許多除了產業本身外的配套措施,相當值得政府在擘劃與推動任何產業政策時參考。

 

原文刊登於工商時報,104年02月25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