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經濟日報】農業虛實整合 做大商機

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發展與政策研究所研究員 吳佳怡

蘇迪勒颱風重創台灣,各地災情陸續傳出,農委會統計室截至8 月14日的調查,估計蘇迪勒造成全台農產損失金額高達26億7,706萬元,即將到來的中秋文旦收成也受到波及,農委會統計西部文旦落果高達四至五成,損失將近1億6,155萬元。

農民為降低農損,因此提前採收尚未完全成熟的果實,或颱風打下的落果,雖然落果四成以上已經達到現金補助標準,但由於每分地只能補助4,600元至6,000元,相對於每分地5萬多元的生產成本,實難弭平損失,再加上農產品易腐敗性質,使果農現在只能以1顆20元的價格虧本賣。

傳統的農產運銷體系中,眾多小農通常為價格接受者,農產品由經銷、批發層層轉手至下游零售業者,最後才落到消費者手上。一般農產品的銷售方式,可以區分為直接銷售和間接銷售;直接銷售是直接由農民銷售農產品給最終消費者,中間不透過運銷單位販售;間接銷售為農民賣農產品給消費者的過程中,會經由批發及零售的多層管道,最後再到消費者手上。

隨著網路、電子商務發展,現今農民可選擇宅配、團購網及生鮮食品網購電子商務等虛擬通路銷售,也可以透過社群平台公告農產品的採收狀況與下單方式,大幅提升直接銷售的管道,讓消費者能夠快速的獲得第一手且價格實在的資訊。

虛擬銷售通路的興起、通路型態的改變,農產品銷售通路除實體店面、虛擬平台,也出現實體整合虛擬通路模式。其實不論直接銷售、虛擬通路及虛實整合通路,皆為生產者(農民)和消費者帶來雙贏:降低中盤商剝削的可能性與運費成本,提高生產者制定價格的能力,對於友善的耕作環境發揮正面影響,並協助農民銷售產品與提升產品安全。

目前台灣農產品銷售通路約分為實體店面、虛擬平台和虛實整合三種。實體店面大致有農場、傳統市場、連鎖便利商店、超級市場和百貨公司專櫃等;虛擬平台包含農民直接透過網路宅配給最終消費者、吉甲地好市集、台灣好農、聯合農產品網路商城、下游News&Market、HUG網路超市等;虛實整合商家則有厚生市集、買新鮮等。農民和消費者透過多元、虛實並行的銷售通路溝通,除多了建立公平交易平台的機會,也可以選擇買賣雙方皆安心與願意接受和支付的價格。再者,直接銷售特性,大幅降低許多不必要的花費,並落實產地直接到餐桌的運輸方式,發揮永續農業的精神,是值得推廣的銷售模式。

 

原文刊登於經濟日報,104年08月30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