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工商時報】工業4.0落地之道

商發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所長 王建彬

我國自動化計畫自1980年代開始,由工廠自動化啟動,歷經生產自動化、產業自動化與智慧自動化三個過程,進入工業4.0階段。早期,由工研院電子所負責半導體產業,工研院機械所負責生產自動化。造就今日台積電、聯電、聯發科等電子業發展;在自動化方面,由工研院機械所徐佳銘博士,以德國式嚴謹與追根究底精神,向下紮根,在1980年代推出A型、U型機器人,帶動風潮,是國內第一波機器人發展熱潮。國內機器人使用量成長率,多年居全球第一名。在工具機方面,整機由傳統工具機、NC工具機至CNC工具機循序發展:零組件則由66關鍵零組件計畫支持,國內工具機出口排名進步至全球第五、第四名。此外,在產業機械方面,木工機械出口世界第三、塑膠機械出口世界第六,紡織機世界第七。自動化輔導團,則由石滋宜博士領軍,建立了各種經營管理制度,深耕各產業。

近年來國內機械與自動化業者,積極朝中堅企業與全球化發展。友嘉集團藉併購,向世界第一加工中心邁進;安口食品機械發揮網路行銷專長,銷至全球100多個國家;博凱木工機械透過整案輸出,附加價值高;上銀集團線性馬達打入全球價值鏈,成台灣之光:東台精機以客製化機器聞名全球:佰龍紡織機械的針織機紡織,高居世界第一。台灣機械產業也成兆元產業。

面臨物聯網、雲端、大數據、互連網+時代的來臨、產業發生巨大變革,新的S曲線出現,如何利用物聯網與大數據連結各不同機器間資訊,預測客戶端使用與客製化需求,俾利供給端可更彈性進料、生產與維修,是未來產業發展趨勢。

此次「生產力4.0」參與單位包含教育部(人才培育)、科技部(基礎研究)、經濟部技術處(應用研究)、經濟部工業局(產業發展)。是一次完整的國家級規劃。

筆者自1986年參與此過程,並在工業3.0(智慧自動化)產業技術策略方面擔任引導者與白皮書主筆,建議透過下列作法建議,讓工業4.0可具體落地:

一、各學校可發展核心機種,由一條龍方式,以市場規模結合區域、本身優勢,決定發展機種(產品)、關鍵零組件或資訊化能耐,與研究機構、業者結合,一併解決市場需求→商品化→應用研究→基礎研究→人才培育的發展路徑。

二、在產業技術發展方面,建議以總計畫觀點,由法人與業者以總計畫、分項計畫,依Bottom up與Top down內容討論,收斂而成。討論內容包含使命、願景、產業現況與趨勢(市場分析、SWOT分析、標竿分析)、關鍵成功要素、價值鏈缺口,以導出定位、目標、策略(國家競爭力提昇策略、產業技術發展策略、基盤環境建構策略),進而決定技術研發方向。

三、在產業推動方面,以創新營運模式為核心(目標市場與價值主張為導向),帶動中堅企業、隱形冠軍與供應鏈的發展,並由機械自動化、資訊電子、經營管理三構面切入,提昇附加價值,帶動中小企業發展。

四、發展策略建議:1.以設備使用者與終端使用者需求為核心,滿足需求並發掘其未滿足之需求;2.發展關鍵模組技術,找出利基,創造隱形冠軍,並提高國產品性價比與優質平價口碑;3.集中力量突破價值鏈缺口,建構完整價值鏈與生態圈;4.發展跨領域平台技術,便利國內廠商在平台上加值發展所需差異化技術;5.以出海口為導向,思考雲端服務網絡,提供完整解決方案,將系統、服務與軟體帶入研發概念;6.思考營運模式,扮演價值整合者,整合其他價值鏈成員需求,掌握制高點,扮演最具價值者,並結合台灣機械品牌優勢,擺脫紅色供應鏈的威脅;7.透過驗證/示範系統展示成功經驗,引導廠商投入,並複製成功典範;8.推動產業聯盟,促成先導廠商出線,協助成為具國際競爭優勢之專業廠。

 

原文刊登於工商時報,104年11月04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