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卓越雜誌359期】聽!文化創意產業的心跳聲

商業發展研究院 謝佩玲

 

日前應朋友之邀,前往城市舞台觀賞經典崑曲《亂紅》表演,從小看到電視台播放崑劇就轉台的我,原本還擔心會不會看著看著就被周公召喚,想不到一開場就令我眼睛一亮,敘述故事旁白的主角竟然用古典台語唱著熟悉的歌仔戲曲調!接著登場的其他主角卻又是用古典中文唱著崑曲演繹故事,更令人拍案叫絕的是一些台詞中還夾雜了時事的笑梗,看完只能驚呼「哇!好有創意。」如此將本土歌仔戲巧妙運用到中國古代戲曲中,又融合了當代台灣的社會元素,不僅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聽覺與心靈的藝術饗宴,也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無怪乎在這場幾近座無虛席的表演中,出乎意料地有好多的年輕觀眾,而這種跨界組合的「新崑劇」,也獲得了第11屆台新藝術獎評審團特別獎。

我相信包括台灣在內的世界各地從不缺乏創意,上述對傳統戲曲的改造創新是一例,來自英國作家J·K·羅琳的想像力創作《哈利波特》亦是一例,兩者差別之一來自引起受眾共鳴的元素不盡相同。前者的觀眾因為具備相同的知識文化背景,所以更能欣賞「崑曲X歌仔戲」之美,而《哈利波特》的創意核心為打破時空、文化與年齡界限,總有一群人內心渴求的共通元素─「魔法」,一如「流行」與「美麗」,總是不乏崇尚的大眾。因此其感動的群眾更廣,而商業化的利益也更加可觀,從小說、電影的出版,再到主題樂園與周邊商品的延伸,在「經濟」上締造了相當的貢獻。

正因為「創意」也可以創造經濟價值,於是出現了「創意經濟」(Creative Economy)的概念,而英國則於1997年提出了「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y),定義為「結合創造力、技術和天賦,具備智慧財產化潛力以增加財富和就業的產業」。我國又進一步提出「文化創意產業」一詞,並形成政策。從「商業」的角度而言,「差異化」是重要的競爭策略,欲在全球的「創意產業」競爭中突顯我們的特色,以台灣豐富的「在地文化」做為「區隔」,不失為一種差異化途徑。

其實台灣文化等待被說出的故事非常多,可以是1萬5000年前的台東長濱文化,也可以是歌詞家方文山先生於《台灣的心跳聲》中對自然與人文的描繪:

「嘉南平原等待收割 是一整片幸福的顏色

屏東黑鮪魚直接等於快樂 一路蜿蜒的是淡水河

那陡峭的是太魯閣 一派樂天的性格

美濃紙傘怎麼折 三義木雕怎麼刻

仔細看著八家將的妝獨特」

曾有偶像劇教母之稱的蘇麗媚執行長更試圖從「文化」中發掘能普及化的「元素」,例如從台灣原生種昆蟲「曙虎天牛」身上,解構出顏色與花樣為創作基底,推出「大紅帽與小野狼」的故事及周邊商品,並將其花色版權運用到各式商品上,形成二創智財的收入。

推動「文化」到「創意」再到「產業」,除了培育「內容開發」的創意人才外,「資金鏈」亦不可或缺。現在許多創意發想者藉由募資平台籌措實踐資金,然而有些獲得市場初步認可的創意卻因為在生產上遇到瓶頸而宣告失敗,可見「產製/出版鏈」的支援也非常重要。此外,亦有賴行銷與通路推廣,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台灣已有不少產業聚落,也不乏有經驗的影音娛樂傳播人才,可以再結合現有的創新創業政策,引導資金投入文創事業,並透過虛實整合的方式鏈結創意、資金、產製與行銷通路,建構跨業、跨域、跨技術的「創新生態系」,推動產業自主創新與加值發展。

 

原文刊登於 卓越雜誌 2016年3月號 NO.359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