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經濟日報】《商業興觀點》健康照護 關注三領域

商發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健康照護組研究員 黃毓瑩

醫療支出攀升與照護人力緊縮已成為全球健康照護產業的共同問題,各國政府無不積極強化前端預防醫學來提升國民健康,由疾病治療趨向疾病管理、預防保健。

在此趨勢下,全球五大健康照護領域的核心消費市場特別受到關注,分別是銀髮市場、多重慢性病的消費者、精神疾病者、健康家庭、對健康保持熱情的成年群體。為迎合五大消費市場,我國業者應關注以下三大服務領域:

一、健康照護數位化:全球醫療健康類App集中於自我健康管理、疾病預防和慢性病管理,美國目前愈來愈多App已獲得FDA批准,許多醫生正在利用虛擬藥物來推動照護服務,例如利用網路隱密性拓展心理健康領域業務,或是利用App工具進行慢性病管理。

中國大陸在這方面的發展也急起直追,許多新商業模式展開中。

二、獲取心理醫療服務的途徑仍有待擴充:心理健康對員工和客戶身體和生產效率的影響日益受到重視,需推動此方面的服務發展。以美國為例,有許多需要心理醫療服務的個人通過平價醫療法案(ACA)獲得醫保覆蓋,加劇了心理服務需求的增長,現有的醫療系統已捉襟見肘,需經濟有效的策略以提供相關醫療服務。

三、大健康產業社區化:銀髮族與慢性病人是醫療支出的大宗族群,診所、藥局能發揮可近性、日常性的照護服務角色,若能再加入科技化的工具,將能建構出更良性的互動模式。

例如,美國零售藥妝店巨頭Walgreens結合App與家用醫材進行日常監測,自我健康管理愈好的顧客,能得到愈多的購物獎勵回饋;若有需要,顧客亦可至Walgreens開設的零售診所Healthcare Clinics獲得進一步診斷諮詢。

愈來愈多負責健康管理的醫療機構意識到,醫療機構和社會保健體系當通力合作,共同由疾病治療轉型為醫療預防,從而優化健康管理結果。目前在英國、墨西哥、日本和德國已經顯現出初步成效。

台灣現階段醫療保健的支出仍以疾病照護為主,未來應將慢性醫療費用移轉至預防保健或日常健康生理機能維護。要達到此目標,可透過預防和復健服務強化人口健康狀態,避免不必要的醫療開支。

 

原文刊登:經濟日報-105年5月3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