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經濟日報】《商業興觀點》資源整合 重塑臺灣購物節

商發院商業發展與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朱浩

出口連15黑,顯示我國今年總體經濟若要有一定的成長,恐怕必須仰賴內需市場的活絡;再加上最近一再傳出陸客來台人數明顯減少,如何引進外人來台消費刺激內需市場,成為當前重要的議題。除了加強對其他國家地區民眾廣宣外,舉辦購物節吸引外人來台消費應該是值得考慮的議題。

購物節單純從字面的意義來看,就是透過大量的折扣來吸引民眾消費的活動。東亞地區最負盛名的購物節就屬新加坡購物節(Great Singapore Sale)和香港購物節。新加坡和香港除了以大幅降低名品的價格,吸引眾多國際人士在購物節的期間到當地消費外,近年開始強調多元而豐富的活動,讓國際人士有更多元的體驗。

另外一個特別的例子是韓國購物節。韓國購物節做為後進者,除了避免直接與新加坡和香港購物節活動競爭,故將舉辦期間訂在每年的1月至2月。為了豐富到訪旅遊的體驗,韓國在購物節舉辦期間,設定不同的特色主題活動,如時尚、美容、娛樂、美食與健康,透過舉辦活動豐富購物節的內容。

此外,韓國近年在購物節舉辦期間同時舉辦K-POP演唱會,讓東亞各國的粉絲,直接轉變成韓國購物節的參加者,大大拉抬韓國購物節的知名度與舉辦效益。

反觀我國各地舉辦的購物節,仍以折扣、消費抽獎等方式進行宣傳,宣傳不足並無法吸引到國際遊客。此外,過去常因為不同的考量,使得各都市、商圈都在辦理購物節,造成由北到南有將近半年都在舉辦購物節,使得活動特別性與獨特性不足。

為了讓各地「雨露均霑」,反倒使每一處能運用的資源極為有限,很難呈現出其亮點。在沒有資源形塑各地特色、氛圍與亮點,自然無法吸引外人來台消費,活動效益也就容易招致許多批評。

目前正是重塑台灣購物節的契機。建議台灣購物節舉辦時間可以結合台灣燈會或瘋媽祖的期間舉辦,不但可以與其他國家購物節有所區隔,亦可結合我國傳統節慶、活動、美食以及深度旅遊,讓消費者在購物之餘對相關活動也有不同的感受。

建議先摒棄「雨露均霑」的思維,集中資源在具有吸引國際人士條件的地區舉辦,當購物節的亮點愈來愈為國際人士知曉之後,再來思索如何將效益擴及至其他地區與商圈。

原文刊登:經濟日報A17經營管理-105年6月28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