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經濟日報】《產業追蹤》老城再生 打造文化新聚落

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發展與政策研究所研究員 黃瑞華

當政經活動隨時間而改變,都市主要發展空間也將隨之變遷,使原都市發展地區逐漸沒落,造成空間閒置窳陋,破壞景觀並成為治安死角。但此類空間往往承載了都市的記憶,居民的情感,若為改善環境而僅採重建方式處理,則易破壞人與空間之間的連結,使地區文化難以保留,故在此類極具文化記憶之地區,宜採用都市再生之手段,以保留都市發展記憶。

都市再生意涵不僅是空間環境之改善,更包含在都市發展趨勢下,從社會、經濟層面引入新機能,透過規劃設計,重振地方經濟、再現都市活力。近年來台灣掀起一股老屋改造的風潮,而老屋改造後多以引進餐飲、展演及文創產業等為主要活動,結合地區既有之文化,進而從單點擴展為商圈發展,活化沒落街區,達都市再生之目標。

蒐集近期台灣相關案例,要透過商圈活化與再造達都市再生之目標,主要重點有三個;首先,透過政策推動,擬定相關都市計畫及都市設計準則等,保護既有特色建築,打造為適合發展之空間,並透過軟性活動的帶動,活絡地方氛圍。例如台北迪化街為大稻埕地區重要南北貨、茶葉、布匹之集散地,於1970年代曾有街道拓寬計畫,但經地方人士奔走,此計畫告終,保存完整建築風貌,並透過都市計畫劃定為「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透過都市設計準則規範建物外觀,共同維持整體風貌。

其次為老屋整建維護,整建係指改建、修建建築物或充實其設備;維護係指加強土地使用及建築管理,以保持其良好狀況。透過這兩種方式,可維持老屋既有風貌,延長建物生命,降低重建成本及資源損耗,並可加強建物特色,提升其價值。

最後是社區營造,若居民對於生活空間無共識與認同,則不易推動空間改善,亦無法驅動都市再生。如何凝聚社區共識,保存並發展社區文化,為都市再生之重要課題。例如台北赤峰街原為台鐵淡水線鐵道旁的打鐵街,2012年由里長帶頭推動社區營造,邀請當代藝術館進行街頭創作,使赤峰街有不同樣貌,加上既有紅磚、窗花等老屋元素,逐漸成為文青及文創產業匯聚之地。

 

原文刊登:經濟日報A12產業追蹤105-10-3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