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經濟日報】《商業興觀點》掌握碳定價 尋找新商機

世界氣候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報告指出,2015年至2019年全球平均溫度創下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溫,二氧化碳排放量、海平面上升速度亦明顯增加,熱浪、颶風及乾旱等極端氣候現象亦日漸加劇。

氣候變遷將對人類健康、居住安全、糧食生產、生物多樣性及經濟成長等造成重大衝擊。

在氣候變遷趨勢的發展下,企業如何做好面對「碳定價」(Carbon pricing)時代來臨的準備,包括經營成本及管理模式的調整,以找出經營對策與發現新商機。

「碳定價」顧名思義就是給予溫室氣體排放一個價格,向排放源 (政府、企業、或地方) 收取費用,以達到節能減碳、抑制全球暖化之目的。

碳定價的方式相當多元,而每個方式各有優缺點,故不少國家採用兩種以上的混合制度。而國際間主要推動碳稅(carbon tax)及碳交易制度(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TS)兩種方式。

碳定價被認為是氣候變遷的重要轉機,但伴隨的能源成本提升,使得產業與民眾對於碳定價是否影響經濟發展存在有疑慮。

但是,也有部分國家的例子證明了碳定價能在不影響經濟發展的同時,有效的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

順應此一趨勢,台灣亦已將碳稅及碳交易列入未來政策推動目標;對企業而言,應預先做好準備,掌握自身的碳排放狀況,透過碳排放量最適化以及市場交易機制,才能夠將減碳的成本「危機」化為新「商機」。

對於企業而言,應著手思考碳定價制度所創造的更大減碳以及緩解氣候財務風險的機會。

據世界銀行報告,傳統的企業投資決策是藉由內部碳價制度評估強制碳價制度的風險。

然而,企業開始找尋內部碳價的新途徑,管理長期氣候風險、將投資決策瞄準氣候目標。

例如:銀行等金融機構以碳價作為客戶融資申請以及產品服務的碳足跡,並將碳價作為評估氣候風險及政策的主要指標。

當碳排放的外部成本內部化並成為財務報表上的科目,進而得以在碳市場上交易,代表節能減碳已經由環境議題整合進企業成本決策考量。

綜合上述,「碳定價」對經濟之影響、台灣現況發展及企業如何轉型,值得企業深入探討,以掌握未來碳定價的新契機。

(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策略研究所研究員林嘉儀)

原文刊登:109/06/09-經濟日報/A14經營管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