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經濟日報】《產業追蹤》布疋業進化 把握五關鍵

布疋產業是具歷史且屬重要民生必需物資的產業。在新冠肺炎疫情來臨時,該產業迅速提供口罩生產原料給予製造商,及時生產口罩等防疫物資,以供民眾與醫護人員使用,成為防疫功臣之一。  

根據我國行業標準分類,布疋批發與零售服務業產業可定義為「從事天然或人造纖維製成之布疋、織物批發/零售之行業」之產業。若欲區分布疋批發與零售之分際,主要在於銷售對象之差異,如布疋批發的主要銷售對象為下游工廠或企業,銷售方式多為訂單大量訂購且約定期間送貨至目的地,交付給企業使用;布疋零售則是主要銷售者為消費者,用途多屬於最終消費使用,銷售方式往往係由消費者直接到店面購買,且一次購買較少量的布料。  

若以企業銷售額看,布疋批發與零售服務業之產業規模從2013年的2,801億元,衰減至20192,297億元,減幅近18%  

根據財政部統計,布疋批發與零售服務業之從業家數從2013年的7,403家,下降至2019年的6,825家,減幅8%;若以產業內部平均企業經營規模來看,從2013年平均每間業者營業額約3,700多萬元,到2019年平均營業額約3,300多萬元。  

根據商研院訪談相關從業人員與公協會後,發現我國布疋產業面臨主要經營困難,包含:原料供應鏈斷層、聘雇從業人員專業程度不足、同業高度價格競爭、未能發展布料多元需求、運用科技化程度低、國際市場能見度低與服務品質未能提升等面向,而這些困難已嚴重影響業者的經營與生存。  

為協助布疋相關產業發展與轉型,可從幾個方向著手改善,一、擴大建立布疋銷售生態圈:既有布疋銷售據點多已形成聚落方式呈現,形成一布疋銷售商圈,如永樂市場、碧華布街等商圈。但這些商圈大多以販賣相似布料產品為主,即「水平聚集」銷售區域。但對於消費者而言,若要需求與布料相關的產品,如針線、釦子等產品時,又必須要前往其他地區購買,較難在同一區域買齊所需物品。這對於布疋產業而言,欠缺與布疋上下供應鏈之整合,亦缺乏產業「垂直整合」優勢。可優先盤點與布疋銷售、加工(鈕扣業、縫紉業等)、行銷等關聯產業,整合至產業資源共享平台,並以打團體戰的方式進行布疋產業之水平與垂直整合,逐漸提升整體產值。  

二、提供店面經營人才培育或職能訓練課程。過去布疋銷售業者或門市人員之銷售經驗多以經驗傳承或分享方式教授給新進人員,但對於門市整體經營或是銷售等方面的資訊較少涉獵。建議可辦理店面經營人才培育或是職能訓練課程,以提升第一線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  

三、辦理布料創意產品競賽。由於布料使用用途過於單一,如為大宗需求為成衣製造、窗簾製造等需求,而這兩項需求又與製造業、房地產業景氣榮衰高度相關。建議可辦理布料創意產品競賽,透過參賽者的創意激盪,而且亦可結合節能減碳趨勢,開發出新興布料產品,擴及廣大消費者層面。  

四、採用數位行銷轉型。年輕經營者對於新型態之數位行銷方式較能接受,且對這些年輕業者來說,透過新銷售方式也容易與年輕且潛在需求者對話,更容易將產品拓展到新客群。可根據布疋銷售業之產業特性、業者需求、客群發掘等方面進行分析,設計適合的數位行銷策略,以協助業者運用數位媒體來行銷產品。  

五、與國外文創企業或設計者交流合作,應邀集國外文創業者與設計師來台交流,媒合供應台灣生產優質布疋原物料,協助我國布疋批發產業能夠直接與國際消費市場對接,突破目前經營缺乏國際化的困境。 

(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發展與策略研究所研究員 傅中原) 

原文刊登:109/10/25-經濟日報/A12產業追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