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工商時報】《專家傳真》疫情下餐飲業經營之道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調查,20215月台灣餐飲業衰退19.1%,其中餐館業年減18.6%,飲料店及外燴團膳承包業更是年減21.4%與24.1%。但自5月中旬三級警戒以來,業者業績普遍下滑七到九成,餐飲業者莫不慘淡經營。個人認為餐飲業可以從下面十大構面,思考如何讓業績衰退減少: 

新品開發面:疫情爆發後,消費者無法至餐廳用餐,幾乎只剩下外賣或外送,業者除將產品調整為易外帶或外送的樣態,也要注意放置時間長短與容器包裝口味變化外,還可開發一週7天、中午與晚上等不同的的產品,多品牌公司可利用旗下不同產品組合,做出讓消費者每天點也吃不膩的產品,配合中、高、低價位搭配,讓菜色豐富有高度變化,企業更可與其他互補性廠商及其產品進行策略聯盟。 

通路面:商業4.0已進化到全通路時代,除實體通路外,餐飲業首重發展電子商務及外送服務。以某牛肉麵公司為例,二代接班發展乾料牛肉產品,除在自家官網,更同步於各大電子商務平台上銷售,或透過直播、粉絲團、FBIG等,亦為擴展數位行銷之道。 

目標顧客面:過去市場區隔比較強調,性別、所得、年齡、家庭生命週期、心理與行為,但透過疫情可發現地理區隔的重要性,以餐廳為中心,半徑3公里為核心,將圈內消費者變為目標顧客,除平時敦親睦鄰外,快速與售後服務均是重點。 

顧客關係面:比顧客關係管理更升級的顧客資料平台CDPCustomer Data Platform)時代已來臨。會員制精準行銷可發揮得淋漓盡致,還能做到精準RMF分析,R:最近來買的時間,M:購買金額,F:購買頻率。由RMF可分析出高價值、重點保持、重點挽留與重點發展客戶等。在疫情下,具規模的餐飲業者利用精準分析顧客行為,主動推播訊息給會員進行深度行銷,讓會員成為疫情中較具規模餐飲業者的主力客戶。 

物流面:可將疫情中所剩餘的人力,進行餐點外送深入顧客家中,進行售後服務。並透過教育訓練強化物流知識、客戶服務態度,提高顧客回購率。 

營收面:除賣現有產品外,如何增加衍生品(如饗食天堂外送蔬菜、肉品、水果),或發展Total Solution,價值鏈延伸除蔬菜、肉品、水果外,包含七天菜單與專業外送、顧客關懷(如雲品國際)。發展訂閱制亦是可行方向,如乾杯企業推出月付3600元和牛訂閱制。 

關鍵活動面:具規模的餐飲業應主動發布不減薪、不裁員:為服務客戶將開發新產品組合:主動發展自家物流送至客戶手中,進行深度服務等正面訊息,致贈餐食予醫療單位,協助疫情救災,強調重視ESG。並對外宣示於疫情期間訓練員工,朝電子商務、物流、售後服務知識形成正面形象。 

核心能量面:疫情對餐飲業是嶄新機會,精進電子商務、數位行銷能力、紮根自家外送物與服務能力、進化新產品開發能力,提升顧客關係,均是致勝之道。 

合作夥伴面:結合互補產品,讓消費者每日或3天以上選購產品,每天菜色均有變化為可行策略。另可與電商通路合作,增加出海口更有其必要性。 

成本控制面:積極爭取政府營運紓困計劃降低人事成本,申請資金紓困與貸款低利以維持現金流,避免資金短缺。未來在新租金簽約適時加入遇不可抗力因素彈性條款,有彈性調整租金合約;平常人力培養雙專長均是可行之道。 

疫後企業必備的四種能力為:韌性、新商業模式、數位轉型與遠距經營與管理。對餐飲業來說,疫情將成新常態,如何思考客戶的習性與提高黏著度、更適宜的外送產品組合與包裝、互補性商品結合成Total Solution、電商與實體通路比重的調整,是未來成功之道。

(商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王建彬)

原文刊登:110/08/02-工商時報/A6名家評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