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經濟日報】《產業追蹤》商圈轉型 活絡地方創生

隨著都市化的進展,城鄉經濟發展失衡的狀況近年更加明顯,也陸續引發一系列人口社會問題,如青壯人口外流、偏鄉高齡少子化等現象。為應對城鄉發展落差與人口向都市集中的現象,邁向「均衡台灣」,行政院於2019年正式公布《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以國家安全戰略的角度推進這項計畫,並將該年度定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期望盡快達到縮小城鄉差距,及人口再分配的國家發展願景。 

商研院指出,如何吸引青年返鄉、留鄉?能夠滿足就業需求是第一步。為達到這項目標,政府以五大主軸作為戰略推動的方向,包含「企業投資故鄉」、「科技導入」、「整合部會資源投入」、「社會參與創生」、「品牌建立」,結合新創概念,從喚發地方經濟的角度著手,復興地方產業,以提高地方經濟發展與繁榮作為方針,提高地方就業需求。 

至於地方參與的核心方面,商圈組織是建立合作的重要平台與引領者。從地方參與的角度觀察,「社會參與創生」的提出,是希望打破過往地方發展方案以單一組織作為推動主體的形式,轉而呼籲整體地方所有公共議題參與者,在地的政府、產業、學界、社區社團、法人機構等單位,都是地方創生所期待的參與對象。 

其中商圈做為地方商業活動的聚集地,不僅是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核心,商圈組織往往也扮演地方跨組織平台上的重要引領者,助於商圈內乃至地方整體創生轉型意識的凝聚。 

傳統地方商圈的形成,與當地傳統產業或城鎮歷史有關,也可能曾是重要產業聚落或傳統商業中心,如台北迪化商圈、新竹北埔商圈、雲林西螺商圈等,均是立基於過往城鎮發展脈絡,持續推動地方傳統產業的商圈。這些商圈業者做為地方產業DNA的延續者,強烈地方依附感與認同感,會促使業者進一步協助或主導凝聚在地社會意識,透過成立商圈組織或其他公協會,增強店家間的合作與對話,從而提升地方商圈的經濟發展與繁榮。 

商圈組織的構成是以民主選舉的方式,透過制度建立與共識凝聚,共同為地方商圈尋找未來的發展願景與目標,可以說商圈組織的設置,本身就是店家凝聚共識的平台。此外,商圈組織也是地方商圈店家與其他組織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地方創生的發展需要地方各界一同參與,參與的過程中,如何凝聚各界的共識,往往會需要溝通的平台或是領導團隊,做為凝聚共識的主體。 

另外,商圈是創生的關鍵,而地方創生的關鍵在於經濟發展,經濟活絡能夠帶動就業機會,引動外來人口進入、年輕人回流。因此做為地方經濟活動中心的商圈,必然需要展開轉型。 

台灣地方創生目前推展為時尚短,許多計畫處於剛起步推展的環節,效益尚未完全發散,商圈業者仍在發掘各自的DNA,在各自產業或商圈內部凝聚共識,尚未能看見從許多地方共享的品牌創新亮點,而對商圈組織來說,以地方創生為發展契機,與各方組織共同推進經濟環境與人文價值的提升,也是地方邁向永續發展的重要一步。

(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發展與策略研究所研究員 葉家銘)

原文刊登:110/10/10-經濟日報/A12產業追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