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工商時報】《商研良語》淨零生活轉型 用消費創造向下競爭的影響力

台灣3月底公布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將「生活轉型」列入重要的轉型策略,亦即從需求端拉動(demand-pull)的角度,包含全民食衣住行育樂中所產生的商業及消費使用行為的「淨零生活」著手,不僅能大幅降低住商、運輸部門的用量,進而能拉動產業供給端的改變,降低產業的排放。雖隨著消費者社會和環保意識日益提升,但我們也瞭解民眾為了減緩氣候變遷的負面衝擊而願意付出的行為改變仍顯不足,因此,政府的治理創新需分級分類推動,在有效的政策工具指引下,用消費形塑企業建構更積極的低碳商業模式,以收實效。 

市調公司益普索(Ipsos2021年一項研究指出,全球近90%的人對於資源回收及使用節能燈泡較有信心,但只有55%的人會考慮轉向以植物性飲食為主的飲食方式,而有59%的人則會減少開車及搭乘長途班機。在消費方面,是否永續並非消費時的首要考慮條件,以美國為例,只有24%消費者認為「具永續性」是影響購買決策的重要因素,相較之下,「可負擔的價格」有53%,「產品或服務的品質」則有71%;另以嬰幼兒產品尿布為例,70%的家長重視的是尿布品牌所提供的產品對他們的寶寶來說是否安全、以及60%在意是否貼合舒適,尿布品牌是否對環境負起責任則不是主要購買考量。 

在生活轉型的政策目標下,如何能促成消費綠色轉型,根據歐盟地區的研究,消費者有效減緩碳排放的行為,最具影響力的是改變消費模式(占全部的28%)、其餘包括減少消費(17%)、轉向生產過程中碳足跡更低的商品(17%),轉向使用過程中碳排放量較低的商品(19%),其餘則為廢物處理、延長產品生命週期等行為(占比皆小於10%)。若以產品別來看,運輸、建築、飲食的加總,則有近九成的影響力。本文將根據不同類型,說明有效的政策工具如下: 

一、改變消費模式:透過政策措施促進民眾生活方式的改變,例如:目前的「垃圾強制分類政策」,民眾多已習慣。此外,使用省電LED燈管、能源效率較高的家電、電動摩托車等,在政府補助或優惠措施的提供下,或是社會氛圍等因素,皆可逐步改變全民日常消費模式。 

二、減少消費:減少用水、用電等公共服務的浪費,甚至如何減少食物浪費,避免過多垃圾等。就減少食物浪費等議題,企業則可從中找到許多商機,例如採購不美觀蔬果、本地再生農場的食物、解決剩食或分享剩食、智慧廚房科技(透過AI分析氣象資訊與銷售數據,來預測產品的需求量,方便事先備料)、廚餘監控器(透過電腦視覺的人工智慧技術,拍攝被丟棄食物的照片並加以比對分析,協助主廚瞭解廚餘桶中的食物,提供餐廳及食材業者在設計菜單、採購時更好的決策,以大幅降低食物浪費及相關成本)。 

三、替代:轉向生產過程中碳足跡更低的商品,例如用植物性產品代替肉類,或其他替代性蛋白質來源。可運用的解決方案,包括美味的產品和食譜等,「碳足跡標籤」更可成為協助消費者選擇的有效方法,透過產品資訊揭露讓消費者更容易做出環境友善的選擇。像是挪威一家Oda電商推出「氣候收據」,用簡單明瞭的方式揭露消費碳排,導致有效提升低碳產品銷量,而高碳排產品的銷量則明顯下滑。我國瓶裝飲料的碳標籤也可更顯著的標示,以供民眾選擇,此外,品牌的永續溝通,若有透明、持續、高品質的訊息來支撐,更易讓消費者認同公司的品牌價值,以購買產品和服務。 

四、採用:使用過程中選擇碳排放量較低的商品,明顯的案例就是全球電動車的需求量已日益增長,從創新擴散理論觀點來看,環境友善商品的接受度會隨著消費者的環境價值觀或價值相容性、認知的相對優勢,以及認知易用性的增加而提升。 

環境教育、強調環境意識的集體影響力等是社會必修的基本功,此外,本文更強調消費的綠色轉型有不同型態,政府宜用不同的政策治理工具以提升效益,藉此使消費者更容易做出購買氣候友善商品的選擇,建構企業減碳商模的新商機。

(商業發展研究院中部院區籌備處主任 程麗弘)

原文刊登:111/05/17-工商時報/A6名家評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