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經濟日報】《產業追蹤》低碳永續浪潮 是機會也是挑戰

隨著各地極端氣候與相關天然災害更加頻繁且劇烈,若維持現況不採取任何措施,很多科學家預期,本世紀末全球平均升溫速度將達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水準,代表全球已進入「氣候緊急狀態」。2015年巴黎協定提出本世紀全球應控制暖化程度於2℃以內,並盡量維持在1.5℃,其後,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也於2018年提出特別報告,呼籲各國應於2050年左右達溫室氣體淨零排放。 

在國際上,淨零排放目標已成共識,目前逾130個國家/地區宣示或規劃2050年左右達淨零排放,而呼應全球趨勢,蔡英文總統於2021422日「世界地球日」明確宣示,「2050淨零排放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國家目標」,同日行政院長蘇貞昌亦於行政院會中表示,「將以2050淨零排放為努力目標」列入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中,顯示我國減碳力度大增之決心,並正式加入全球淨零排放的行列。 

要達淨零目標,除政府政策之外,企業的參與及承諾更將是關鍵。轉型為低碳永續的商業經營模式並不容易,這表示企業應迅速且有效地採取行動,消除其運營、銷售與提供服務過程中的碳排放。而重點並不在於「是否」行動,而是「何時」行動,以目前的情況而言,氣候變遷確實開始為企業帶來一些顯著的風險,包含:1.物理風險:極端氣候造成短期自然災害(如熱浪、洪水與野火等),以及長期致災性氣候(如連續大雨、海平面上升與暖化等),將增加企業的物理風險,並增加營運成本。 

2.轉型風險:隨著我國減碳管制措施力度加強,如減少化石燃料使用、增加綠電使用、汰換高能耗設備、符合綠建築標準等,都將直接影響企業營運模式,並非所有企業都能在變革中倖存下來。 

3.責任風險:金管會20223月發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將依上市櫃公司規模,自2023年起分四階段要求企業強制揭露溫室氣體盤查資訊及進行查證,並按季提報董事會控管。表示企業未來若未具備評估與揭露氣候變遷相關風險與影響的能力,恐將面臨更大的責任風險。 

已有部分企業意識到盡早進行減碳或淨零轉型將帶來諸多益處,以成本面來說,除可控管風險處理成本,若企業減碳成效與氣候績效符合永續金融精神,金融業將提供綠色融資,降低企業取得資本之成本。 

以效益面來說,可落實企業社會責任、滿足客戶期待、與利益相關者建立更好的關係、建立企業領導力形象,以及提升品牌聲譽並增加消費意願等。訂定企業減碳或淨零策略就像動盪時期的一盞明燈,國際大品牌已紛紛投入,我國企業也紛紛加入,低碳轉型刻不容緩,企業應盡早採取行動,化危機為轉機。 

(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發展與策略研究所研究員 王雨讓

原文刊登:111/05/29-經濟日報/A11產業追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