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經濟日報】《產業追蹤》1. 碳排管理策略 應納入營運藍圖

1997年制定京都議定書之後,2015年巴黎協定的目標為將本世紀全球氣溫升幅控制不超過攝氏2度,並訂定更具雄心的攝氏1.5度目標。而2018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特別報告中指出,如果想將升溫控制在1.5度以內,全球必須在2050年左右達到淨零排放。

為因應這項目標,歐盟於2019年通過綠色政綱(Green Deal),提出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之目標,以及2021年起為避免因加強碳管制而使產業外移之情況,將對進口產品課徵「碳邊境調整稅」,此政策提升各國對淨零排放議題之重視程度。

目前已經有130多個國家、地區宣示,或者是規劃淨零排放的承諾及目標,大約涵蓋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88%,並且占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的90%

我國於2015年頒布《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將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訂於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相較於2005年減少50%以上,並且於2021年底正式預告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將減量目標修改為「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

在全球淨零碳排的浪潮之下,將對國際供應鏈帶來重大衝擊與影響,在各個國家逐步推出碳稅、碳交易等政策工具下,企業自身在面對減碳相關政策衝擊時的韌性,將會是評估其競爭性優劣的重要指標,例如,微軟自2012年開始推動內部碳定價,2020年時承諾2030年達到負碳排,並且在2050年將從環境中消除公司自1975年成立以來產生的所有碳排放,同時還訂立了供應商行為準則,要求合作廠商減少碳排放。

由此可見,淨零碳排的議題不再僅僅是與政府的氣候政策有關,更是牽涉到產業競爭力。

對於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來說,面對政府課徵碳關稅、國際大廠對綠色供應鏈的要求等相關規範,無疑是一大衝擊。

此外,台灣為了因應此議題趨勢,必須投入大量的資本與人力,大型企業相對於中小型規模企業的優勢就相當顯而易見,也將促使價值鏈利益分配更加地兩極化,而台灣的中小企業占到九成以上,可想而知,全球淨零碳排趨勢亦將對我國的產業發展產生莫大的影響。

借鏡南韓之狀況,根據2021年《G20國家零碳政策評比》(G20 Zero Carbon Policy Scoreboard),南韓以及日本是唯二進入排名前四分之一的亞洲國家;其中,南韓的主要策略為加快碳中和政策還有立法的步伐,但是也面臨到再生能源進展緩慢、中小企業對於脫碳政策的認知仍不足等阻礙,而重要關鍵即是中小企業普遍缺乏因應政策變化的資金和人力。

面對全球低碳轉型的浪潮,除要倚重政府制定相關政策,企業亦需提高自身在面對此趨勢所造成的國際供應鏈重組相關議題之韌性,才能避免被此浪潮淹沒。

而對於中小企業而言,接軌淨零碳排的道路將更加艱難,該如何因應與轉型,將「碳排管理」納入經營策略,並實際落實碳盤查、找出碳排熱點及訂定減碳目標等作法,將是未來各企業無法迴避的重點課題。

(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發展與策略研究所研究員 林嘉儀)

原文刊登:111/05/29-經濟日報/A11產業追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