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工商時報】《商研良語》永續發展下 刻不容緩的應對措施

國際能源署IEA指出,能源部門(電力、交通運輸、建築物、工業等)占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四分之三,是影響氣候變遷的關鍵。為使各國決策者有所依據,提出「全球能源部門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圖」,提示共計400多項里程碑。

IEA版路徑圖以「不考慮能源部門以外的碳排放抵消、較少依賴碳排放技術」為前提,以「技術上最可行、成本效益最高、社會上最能接受」切入,同時指出:各國經濟發展起跑點並不相同,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仍須考慮公正原則。例如:發達經濟體必須先於發達中經濟體與新興市場,早一步達成淨零排放,並協助後者實現目標。重點整理如下:

一、根據IEA路徑圖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全球電力70%需來自太陽能光電、風力等可再生能源,完成76億噸「碳捕捉」、超過85%建築物「零碳就緒」與超過90%重工業生產為「低排放生產」。

二、IEA認為2020年起10年內,除了停止缺乏減排措施化石燃料的新廠擴張,擴大清潔高效能源部署更是當務之急,因現階段太陽能與風力發電成本,已趨向平價化而相對便宜。IEA同時呼籲,全球經濟復甦相關投資與支出須與淨零路徑一致,才能真正實現2030年階段性目標。

三、展望20302050年此階段目標,須利用更創新的清潔能源技術達成。如先進電池、低碳排燃料、技術固碳等。電氣化為能源轉型新趨勢,20202050年間,電力需求將倍增,約占能源消費總量接近50%,其中用電最大增幅出現於氫燃料等低碳排燃料生產過程以及工業部門,其他如交通運輸、建築物等也會增加電力使用。為因應未來電力可能難以滿足能源需求情況,發展儲電技術、低碳排燃料,與碳捕捉技術同等重要。

四、淨零排放同時影響人們各方面生活,利用助推政策擴大公民參與,舉凡供暖(如房屋節能改造設計)、交通運輸(如購買電動車)、城市規劃(如綠建築)等。IEA指出,55%累積減排量與消費者的選擇息息相關,且發達經濟體當中約有4%累積減排量來自於消費者的行為改變,如以步行、自行車、大眾交通工具代替汽車或放棄長途飛行等。

臺灣2050淨零轉型的挑戰

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223月提出「2050淨零轉型」四大路徑,綜觀臺灣淨零轉型路徑規劃,是「減碳」與「負碳」並行的路線。發展清潔能源技術是減碳的唯一選項,只不過負碳必須要對淨零排放產生顯著貢獻,無法單靠「碳匯」,必須投入「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相關研發。但相關固碳技術尚在前沿發展階段,成本過高是當前面臨的首要課題,因此對負碳路線無法過於樂觀。

能源轉型以可再生能源部分取代化石燃料的「去碳電力」,以達減碳目標。另一方面,預估2050年電力消費占比提升至50%,電氣化應在產業轉型與生活轉型發揮作用。除了太陽能、風力等可再生能源,積極投入氫氣、生質能源等新型態可再生能源的綠電技術開發刻不容緩,同時也要配合氫能發展需要,擬制定氫能管理專法。

從日本政府「迎向2050碳中和綠色解決方案」來看,日本擁有領先全球的氫能源利用、儲存、運送、製造等技術,並預計2050年氫能源成本將低於液化天然氣,成為氫能源技術發展目標,進一步推動產業面的應用。也許在不久的未來,臺日雙邊可望就氫能源技術開發,展開更緊密的能源項目國際合作。

(商業發展研究院行銷與新媒體研究所所長 曾志成)

原文刊登:111/07/14-工商時報/A6名家評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