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經濟日報】《商業興觀點》豬肉產品銷日應超前部署

2020年台灣從口蹄疫疫區除名後,農委會及台灣豬肉產業都在尋找外銷出口的機會。而日本曾為台灣主要出口市場,也是大家的袋名單之一,委會與業者也正積極進行最後一哩路,即是對傳統豬瘟拔針,最快可望爭取日本同意於2025年開放進口。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據日本業者經驗談,2017年日本和牛得順利出口國際市場,準備功夫非但下得早、也下得夠,自2014年就開始各種市場調析並多次訪視潛在合作對象。因此,現階段台灣肉品業者應超前部署,做好萬全準備,方能在開放之際搶得頭香。

台灣豬重返日本市場的商機,宜從全面的豬肉商品,冷藏(凍)肉、加工食品,如軟罐頭、包子、香腸等進行整體規劃。

從市場機會面來看,日本豬肉進口需求量大,202192.9萬噸仰賴進口,其中45.94%為冷藏肉品。冷藏肉品重視冷鏈技術及海運時程,台灣在海運時程上較美加墨等主要冷藏供應國家具有優勢。

其次,長期的台日觀光及文化交流,對彼此飲食文化及品牌瞭解甚深,有利於台灣豬品牌的建立。

再者,近年因疫情影響,日本外食減少,內食及上班族「中食」比例大幅增加,不論家庭或公司團膳系統對於調理包及冷凍食品等即食商品的需求逐漸增加,此對於食品安全要求高及美食著名的台灣豬肉加工商品而言是利多機會。

另外,我在日本超市通路的觀察,冷藏(凍)肉價格大多以日本國產豬肉價格為最高,約較進口豬肉貴上1.5至二倍以上,因此養殖成本高的台灣豬肉並非全然沒有競爭機會,關鍵在日本進口及食品相關法規之符合度、關稅成本及市場定位;另外,必須有台灣豬肉從零開始、開疆闢土的決心及企圖心。

日本是台灣業者熟悉又陌生的市場,歷經了兩個世代,大家擔憂台灣味道已消逝的市場,反而是台灣豬的機會。沒有過去市場定位的束縛,反而是重新定義台灣豬肉價值的機會。

我認為台灣豬重返日本市場,策略主軸應以打造台灣豬品牌形象為主。短期內除了協助業者瞭解日本各級通路情資及食品相關法規、市場消費者接受度、口味及包裝偏好,例如熟食味道鹹度甜度之差異調整、軟袋包裝是否較適用等。

出口品項策略宜以熟肉加工品及罐頭類打頭陣,拓增市場曝光率,為台灣豬肉品牌奠定根基;長期待市場品牌定位穩定後,再導引台灣普遍的三元豬進入中端價位通路,搶攻市占率。

透過以上產官研通力合作加上適宜的戰略,台灣豬重返日本國際市場地位,相信指日可待。

(商業發展研究院南部院區研究員 謝忠安)

原文刊登:112/4/11-經濟日報/B5經營管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