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經濟日報】《商業興觀點》培育文組研發人才 滿足服務業創新需求

110學年度全台各學制有32班博班註冊率掛零,大學整併退場與流浪教師的就業前景,似乎讓念博士不再受歡迎。博士的培育代表著大量個人和社會資源投入於思考與研究能量的發展,這樣的能量是否只有學術研發機構需要?

國科會科技人才與研究成果服務平台(NPHRST)對博士現職工作調查,20162021年間,博士工作主力年齡(35至未滿55)的職業,從事教育專業的比例大幅度下跌,跌破五成,從教職流出的博士主要流向「科學及工程專業人員」,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博士從事「商業及行政專業人員」、「行政與商業經理人員」的比率在調查期間成長幅度最高。

博士從事工作的數字變化,反映了社會對博士人才需求改變,大學教職可能不再是博士工作的最大宗,也代表著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博士在整個社會的知識累積,以及傳遞中所扮演的角色。

大學向來是知識的殿堂,在台灣經濟起飛後的快速工業化時期,大學系統的確為產業扮演著研發和人才培育的角色,也在這個期間我國形成了博士人才培育後回到大學體系,主要在大學裡從事研究和教學的傳統。

不過,自後工業化時期出現許多大型科技企業,全球布局和市場競爭的激烈使得企業內部的研發需求無法只靠大學來供給,於是科技業的內部研發工作開始和大學搶博士生,出現了近年來科技類博士招不滿的現象。

工程科技類碩士畢業都到興盛的科技業就業,選擇繼續念博的投報率太低,這也是上節提到博士若不從事教職,主要會流向「科學及工程專業人員」從事企業內部技術研發工作的原因。

不只是科技業有研發需求,台灣也有許多大型服務業,尤其自網路快速發展以來,舉凡媒體、零售、貿易、乃至數據和電信服務,莫不經歷商業模式翻天覆地的變化,網路時代下服務業是光速競爭,大型企業不進則退,且各種數位新創百家爭鳴,亟需研發創新服務,這樣的研發人才要從哪裡來呢?

為什麼大型服務業不像科技業一樣跟大學搶博士?

服務業在數位時代的創新需要正方興未艾,企業還未能清楚梳理創新人才應具備的學養,加上數位創新的方式一直在演變,大學的人才培育難以跟上,所以大型服務業雖然求(創新)才若渴,卻很少認為剛畢業的博士足以擔當研發新服務的工作。

企業研發是科技工程類博士在教職以外最大的工作去向,加上上節提到博士從事「行政與商業專業/經理人員」成長幅度最大,或許政府和大學都可以重新思考人文社會類博士的培育方式,如何讓這個領域的研究能量能在服務業創新研發裡發揮價值。

服務創新的標的是對「人和社會的服務」,人文社會博士對於人的行為以及社會經濟機制的理解和涵養是這種創新的良好基礎,然而數位創新同時需要對科技應用的掌握、對數據分析的能力、對產業市場的知識、以及實作滾動修正的效能,這些在現行人社博士培育裡付之闕如!

或許我們的人文社會學院可以效法理工學院,從基礎理論研究分流出應用研究,培育「產業實務應用」類的研發人才,不僅讓社會資源培育出的博士能到產業發揮價值,也為我國服務業轉型升級注入創新研發力量。

(商業發展研究院國際數位商業研究所所長 戴凡真)

原文刊登:112/7/10-經濟日報/B5經營管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