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趨勢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工商時報】《專家傳真》無人駕駛車來了!

商業發展研究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研究員 鍾敏玲

人工智慧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日前在臺大水源校區一項無人巴士接駁試乘的計畫,吸引了不少民眾的注意,這輛來自法國的無人駕駛小巴,從今年6月在高雄的駁二碼頭亮相,到臺北市熱鬧的信義路街頭,甚至是相關實際道路的試營運計畫,引發不少新聞話題。面對大數據、物聯網等許多新興科技的崛起,無人駕駛巴士可說是結合多種技術的整合展現。 

而根據麥肯錫預測無人駕駛汽車的產值,屆及2025年可以高達2千億至1.9兆美元,而周邊科技所帶來的移動性共享經濟、各種數據連結、創新服務、以及優化功能的升級,也將帶動汽車產業的市場規模達到13兆美元(到2030年)的商機。工研院的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也評估,因應萬物相聯時代來臨,無人車全球市場的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自2016年至2020年將達到134%,不僅是汽車業者,科技業者紛紛搶食這塊急遽成長的商業大餅,包含Apple、Google、NVIDIA、Uber等,不難看出無人車科技的高技術門檻與廣泛的應用層面。

對於這波無人駕駛車/巴士的浪潮,不只臺灣,其他國家也在試驗無人巴士,法國巴黎今年初無人巴士已經開始擔綱接駁任務,在新加坡的濱海灣花園,無人巴士甚至已經進入商業運轉;遵循著這種國外引進的無人小巴,加上在地的車聯網技術發展的產業鏈模式,未來如何讓技術在地化降低成本,甚至發展出商業模式也被視為產業的重要契機。不過,目前臺灣礙於法規、定位等等問題,如臺北市的夜間接駁、高雄市的大眾運輸接駁等,仍處於試乘及試營運階段,新科技的新奇感加上實際接駁功能,讓人對於無人駕駛車/巴士趨之若鶩,然對於實際的創新應用模式卻似乎還摸不著頭緒。

鄰近的日本,因少子化和高齡化、青年人口外移嚴重,偏鄉地區老年人的交通成為地方政府惱人的問題,日本軟銀看上了這點需求,成立公司結合自動駕駛的無人車科技,提供日本鄉間的無人公車創新服務,讓住的偏遠的居民、銀髮族也能享受到處移動無虞的便利,甚至讓來到鄉下的國外觀光客能夠使用手機付車費、提醒上下車地點,以及即時監測路況廣播說明等服務。一樣是日商體系的黑貓宅急便,也在今年(2017)的4月份採用無人送貨車,與網購業者合作,消費者只要在網路購物下單後的商品,即可用手機指定收送貨的時間和地點,傳送給車上搭載的AI,不需要像傳統物流收貨苦苦等待宅配員,未來也將結合餐廳訂餐外送,運送消費者預訂的餐點,解決常起以來外送員、運送司機短缺人力不足的問題。

再往南走一點的新加波,也在2016年8月試營運無人駕駛的計程車,以計程車的模式提供載客服務,消費者可以在指定的區域內用手機APP叫車,系統會告知車子抵達乘車地點的時間,提供點到點的載客服務;這個創新的服務一方面建立新加坡首座無人駕駛車的測試基地 (test base),建立無人車實地上路的模擬情境,另一方面透過無人車的新興裝置蒐集大量人機互動所產生的數據並進行分析,企圖達成無人車商業化服務的國家。

這些因無人車技術而興起的創新科技服務,除了刺激著我們對於這個新技術思考產業的契機或角色之外,也正提醒著我們應該同步想想這樣的新興科技最適切的應用場域與情境,許多一時趨勢興起的創新科技,當應用層面或相關的商業模式未獲得商業場域的支持或青睞時,往往被擱置一旁而忘了科技的需求始終來自於人性,想當然爾,無人車首要的衝擊來自於法規的限制與規範,即無人車的定位,又消費者或民眾的接受程度是否可行?運營的商業模式是否能成立?而無人車的需求能不能在臺灣的商業應用環境裡被真正挖掘?這些似乎都是值得在大力推行無人駕駛車科技深思的問題。

原文刊登:106/09/22-工商時報A06政經八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