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握把轉動發動的電動自行車,電動輔助自行車透過踩踏提供助力,騎乘上會依照踩踏力道、時速、轉動、速度、使用者選擇的模式等因素決定電動輔助程度。
近年隨著電動輔助自行車的動力系統朝向微型化、輕量化發展,讓電動輔助自行車能兼顧輕巧與車體平衡,增添騎乘的樂趣,在外觀上與傳統自行車更為相近,受到市場的喜愛,電動輔助自行車的需求也從歐洲德語系國家快速擴散到整個歐美地區,騎乘電動輔助自行車蔚為風潮,在這波自行車電動化的趨勢發展下,影響著台灣自行車產業未來的發展,自行車產業面臨以下挑戰。
早期台灣自行車產業的競爭對手來自中國大陸,面對的是價格的競爭,然而此波電動輔助自行車的競爭對手來自世界級的大廠,面對的是三電整合系統技術、終端服務體系建置的競爭。
目前三電整合系統的領導者為德國Bosch,Bosch為汽機車零件大廠,電動自行車部門僅成立不到十年的時間,透過過去在汽機車的技術延伸至二輪交通工具上,快速達到市場領先的地位。
而輪胎大廠如米其林(Michelin)、德國馬牌(Continental AG),也投入電動輔助自行車產業,未來如電子業、汽車產業跨入自行車領域,在資金上、技術上相較於台灣自行車產業有更多的優勢,面對異業競爭者的挑戰,為台灣單一企業難以匹敵。
自行車產業的「A-Team」為台灣的驕傲,為提高品質而成立產業聯盟,透過導入豐田式生產體系(TPS)提高自行車生產品質,將台灣的自行車從中國大陸長三角的低價競爭中脫穎而出,走向高品質的台灣自行車產業定位。
不過,過去以TPS生產為主軸的結盟模式難以複製,電動輔助自行車的產業範圍涵蓋更廣,橫跨資通訊、能源、電子、自行車產業,在產業結盟的難度更加困難,電動輔助自行車產業鏈包含,自行車零配件、馬達、電池、電控系統、平台App等領域,應該納入哪些業者、由誰擔任號召整合的角色為產業的難題。
台灣在發展電動輔助自行車上仍有相當的優勢,國內擁有完整的上中下游產業鏈,並且在電池及馬達等關鍵零配件皆能打入國際供應鏈,在關鍵技術上台灣業者並不亞於其他國家,然而在面對國際大廠的競爭之下,唯有整合國內資源才能維持台灣自行車產業的競爭優勢。
(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中部院區研究員劉家委)
原文刊登:108/11/12-經濟日報/B3經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