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趨勢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經濟日報】《產業追蹤》新世代來臨 不行動恐淘汰

物聯網、人工智慧、雲端運算及大數據等科技作為民眾生活、產業應用、政府政策及學研能量的創新成長引擎,正迅速推展下世代社會的創新轉型。事實上,現下社會環境的軟硬體設施或規範,許多算是上一世代所制定的態樣,像是20年前數據通訊與網路蓬勃發展,使上網與使用無線電話邁向普及。

十年前,結合上網、通話與訊息傳輸功能的智慧型手機推出,攪動資通訊產業鏈一番,伴隨著2020年邁入5G元年,產官學研各界和民眾對高速訊號傳輸應用服務更是引頸期待。

而現在為營造智慧城市,開始有自駕車、遠端智慧醫療、智慧路燈及節能建築等實驗示範場域,這些都是為建置合適的數位基礎建設,迎接新世代科技創新所投入的努力,同時也提醒產業,轉型的時刻已經到了。

產業轉型意味許多廠商不適合再待在固有舒適圈,原本穩定的產業生態即將發生變革,不動作就可能遭遇風險,就像管理學談到的「煮蛙效應」理論,忽略外在環境的劇烈變化,等到鍋中水已沸騰,青蛙再試圖跳出去,只能說為時已晚。

例如燃油車對環境容易產生汙染,世界各國開始推行電動車,再考慮到共享經濟與資源有效利用,智慧電動車此突破性科技產品便應運而生。

然而,就像Christensen(1997)在《創新的兩難》書中所闡述,許多領導企業可以順利朝延續性科技所帶來的高階市場發展,但卻難以進入由突破性科技所帶來的低階市場,一方面短期內低階市場的獲利程度不高,另一方面這是一個未知的營運境地,大多數經理人難以提出讓企業組織內部成員都信服的理由,解釋何以進入規模、獲利皆未知的低階市場是可行的事。

Anthony et al.(2017)提出雙軌轉型概念,企業該重新定位既有業務,並發掘市場新缺口,創造新的業務成長引擎,在創新兩難取捨下找出平衡策略作法,以保住固有市場,也在科技變革趨勢下發揮組織的創新能力。

不過,組織變革面臨人員的領導統御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考驗著領導者是否具備堅定創新轉型的勇氣與信念。

「安內」以穩定軍心,形塑科技創新趨勢決策支援模式,進而尋求「攘外」開闢新市場的機會,掌握創新轉型契機進而落實策略規劃。

若說願景是描繪將預見的未來樣貌與狀態,對應學者Michael E.Porter認為「策略」是要創造出獨特且有價值定位的定義,創新轉型調適策略即為希望為民眾的優質生活、產業的發展推升、政府的有效政策及學研能量凝聚,探索核心規劃與作為,以利國家社會進行資源整合與示範溝通,迎接典範再度移轉後的下世代社會環境。

轉型過程須考量如何調整基礎建設與法規環境,藉匯聚民眾與產官學研界領域深入探究合適作法。而轉型面臨的產業營運與勞動就業的不確定性,產業經濟與教育政策的研擬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如若遭遇創新轉型衝擊原產業鏈而導致部分廠商關門、人員失業,那將增加社會成本。

例如在環保趨勢下,我國機車市場逐漸朝電動機車發展,2019年經濟部、勞動部與環保署共同輔導國內機車業技能提升與經營升級,協助傳統機車行升級轉型。

此外,智慧醫療照護可能涉及的醫護法規調適、民營再生能源電廠的電力交易機制設計、無人機做為物流宅配運具的感測基礎設施與航道規劃等,都將遭遇很多的下世代創新轉型調適問題。

規劃者須先推敲未來,做好策略規劃、建置好基盤,使科技創新做為引領下世代社會環境的重要推動引擎。

(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科技應用研究所研究員李易穎)

原文刊登:109/03/29-經濟日報/A12產業追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