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趨勢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經濟日報】《商業興觀點》導入機器人的三點建議

自工業4.0以來,新科技一直不斷的衝擊製造業的生產技術與方式、產品及服務提供的商業模式、甚至連帶影響企業管理與組織層面,形成破壞式的創新與變革。

從學理上來看,新技術與生產工人之間的關係究竟係存在互補與替代,爭議不小。

認為係替代關係之理由在於當新技術與設備的導入產品製程中時,直接衝擊到原有第一線生產人員的工作機會,不僅減少人員的工時,同時亦可能將減少生產人員的雇用,形成以機器替代人力的情況,而造成生產線上員工的失業問題。

認為兩者間呈現互補關係之理由為新技術不僅可提升員工生產力,使員工更有效率去完成工作外,同時也衍生出對新技術人才的需求,如大數據分析、AI、區塊鏈、數位科技等方面。

依據Mckinsey調查結果顯示,在2012年至2017年之間,全球工業用機器人平均年成長10%左右;而以數量來說,2017年機器人出貨數為381,000台,相較2012年的159,000台,成長幅度超過兩倍。

若以國家別來看,南韓機器人密度最高,每萬名製造業員工有710台、其次是新加坡有658台、德國與日本各有322台與308台,而我國擁有197台位居第8名。

根據Daron Acemoglu等人研究法國製造業者導入機器人過程的研究發現,從2010年到2015年間,工業用機器人需求數成長了20%,但整體產業之就業人數下降了3.2%

另外,以產業別來看,導入最多機器人的產業為製藥、化工和塑膠、食品和飲料、金屬、機械以及汽車等,而導入較少機器人之產業為紙張和印刷、紡織品和服裝、電器等產業為主。

對於我國未來製造業發展機器人相關領域時,有以下幾點建議:一、從產業面來看,可優先以製藥、機械以及汽車等製造業為導入對象,這是因為這些產業原本就是屬於相對資本密集度的產業,導入機器人等設備不僅能夠提升員工生產力之外,亦能解決第一線員工缺工問題。

二、導入機器人之製造業雖可能會帶動整體就業量,但對於第一線員工的影響卻是替代大於互補,倘若未來製造產業內若大規模導入機器人,如何有效協助這群被取代之員工轉職或轉行,將會是一重要的課題;另一方面,未來機器人操作強調人機協作,在線員工之在職訓練相關規劃與技能提升,也同樣具重要性。

三、機器人相關產業本身就是一具有高度商機的產業,從機器人機具的研發、製造、到系統整合,都需要相當多的技術人才、資金、場域等投入,政府應扮演積極的資源整合與投入的角色。

(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發展與策略研究所研究員 傅中原)

原文刊登:109/08/25-經濟日報B5經營管理

TOP